小学科学地球优质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能在饲养过程中了解蚕的幼虫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生活习性。
●知道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了解蚕的幼虫期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2.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测量、拍照、图画以及文字记录等方式记录饲养过程中的发现。
●能够对蚕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
3.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坚持不懈的记录的重要性。
●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珍爱生命,体会对小动物的关爱。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动物的生长变化受到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蚕的幼虫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对蚕的生长进行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有关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蜕皮的图片及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蚕的饲养盒、蚕的生长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
1.可爱的蚕宝宝已经慢慢长大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怎么照顾它们的?
2.它们样子有变化吗?大家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在你的蚕房中,蚕宝宝生活的好吗?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2.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
1用棉签轻轻触碰蚕宝宝的身体,它有什么反应?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提醒学生不要用手触摸。)
2蚕宝宝每次能吃多少桑叶,它是怎样吃桑叶的?
(学生观察交流蚕吃食物的特点。)
3蚕宝宝的身体外形是什么样的?
(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画一画蚕的外形。)
3.出示图片和视频,了解蚕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三、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在你们的精心照顾下,蚕宝宝已经长大了,它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结合前期的观察记录单、照片和图画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你知道蚕宝宝用身体的哪部分感知外部的环境吗?
小学科学地球优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前准备:
配合教学用的录像、照片及其他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类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环境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关于大气污染:
1、说一说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简要说说原因。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大气污染状况和原因的内容,请学生谈一谈感想。
3、讨论,哪些做法污染大气?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介绍一些空气质量好的旅游、名胜地,简要说明那里为什么空气质量好。介绍几个著名的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说一说,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关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严重地区的图片,讨论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白色污染的内容,谈一谈感想。
3、讨论,我们平时的行为在加剧白色污染吗?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4、人们想出了什么应对措施?比较、认识可降解塑料。教师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关于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1、欣赏教科书插图中的珍稀动植物。你认识他们吗?请学生介绍他熟悉的珍稀动植物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2、他们为什么稀少?阅读教科书,了解人类活动对这些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3、人类现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师介绍我国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情况。
4、讨论,人类的活动对环境起着怎样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小学科学地球优质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