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Teachingdesign)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三、学习二自然段,探究: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
(1)第二自然段共_____句话?这几句话都是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话写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那些条件?
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说____________这句话哪个词说明雾气饱和(阵阵)
(三)师:雾凇是怎样凝结成雾凇的呢?出示:这蒸腾的雾气,,地给
,逐渐变成,最后
这些词还写出了雾凇的 “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作文中要学会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为什么把雾凇比作白银呢?这比喻其实蕴含着 作者的什么感情?因为喜爱,所以用这样的比喻。带着喜爱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话。
四、尝试记忆引导背诵: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形成过程想不想给更多的人介绍一下?有什么快速记忆的好方法呢?(弄清每句写什么,句与句关系,在每句中找出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第二、三句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
第四到八句写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雾汽涌向两岸,笼罩长堤,淹没树木,逐渐形成了雾凇。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五、拓展练习:业余小导游
5.游客太多,导游小分队出动,其他同学观察,评选最佳导游(一起指向表现最好的一位)。
六、总结板书,点明本课收获,并总结谈话:同学们,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而你们的聪明好学,也让我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这么多花能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
第2篇: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雾凇》一文,作者以优美形象、准确精辟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科学简洁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
2.能力目标:通过观看电视录象,阅读课文,能分析概括出雾凇形成的条件及经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联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喜爱雾凇、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目标1、2两点,通过观看录象,阅读课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则是教学难点,特别是能准确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诗的含义。我将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直观的感知雾凇的壮观。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美名,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让我们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3篇: 雾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能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写并正确会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能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雾凇 凝结 夜幕 淹没 河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二、我理解
奇观 弥漫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雾凇 笼罩 缭绕 晶莹洁白
三、选词填空。(并选其中的一个造句。)
渐渐地 轻轻地 慢慢地
1、爸爸正在午睡,我( 轻轻地 )给他关上房门。
2、雨(渐渐地 )停了,太阳出来了。
3、天上的白云(慢慢地)飘移着,变幻着,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四、我不解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雾淞的景美
2.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雾凇的形成过程以及对雾淞景美的感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雾凇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
教师温馨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品读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后,再作交流,小组长注意组织好。
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就这样,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像( )然后变成( ),最后变成( )了。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是( )、( )、( )、( )。
拓展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