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汇编3篇,欢迎品鉴!
【篇一】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萌芽的主要标志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的,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就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创立中国共产党和大革命时期。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包括民族的、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党内的种种矛盾,纷纷展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这就产生了一种需要,提供了一种可能,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来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思考和研究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
萌芽的主要标志是两篇文章的发表,这就是: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发表的这两篇重要文章,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时期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作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敌我友问题;
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作出了分析;
三是认清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四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初步分析,开始提出了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2.萌芽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萌芽,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共产党进行现实斗争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列主义的政党,面临着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实际问题,必须考虑“结合的问题。
第二,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的直接推动。1920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二大,列宁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些都对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策略,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化。中共一大确定了最高纲领,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和联合战线策略,中共三大决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这一切无疑对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何在这时期,毛泽东思想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准备不足,革命经验不多,对中国国情研究还不够。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形成的主要标志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
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下列重要文章的发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在1928-1930年间发表的这些著作,初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
2.形成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深刻地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首先,“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提供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领导者们,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奉若神明,机械搬用,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其次,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对“走自己的路进行深刻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失败的惨痛教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再次,新局面的开辟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成熟的主要标志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科学总结了革命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2.成熟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达到成熟,有着重要的历史条件和主观原因:
第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全党的统治,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使毛泽东能够站在制高点上总揽中国革命的全局。
第二,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有了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胜利的经验,也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葬送第一次大革命的教训;有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经验,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使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教训。正是这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反复对比,为党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党对这些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必然会推动毛泽东思想日趋成熟。
第三,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围绕这场战争所展开的形势相当复杂、矛盾纵横交错。这就为中国共产党驾驭各种复杂矛盾,把反帝与反封建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毛泽东思想正是在科学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达到了成熟。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关于重庆谈判》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论人民民主专政》
这些文章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
第一,针对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顽固坚持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方针,揭露其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既要坚持原则又要作出必要的让步等一系列关于和平谈判的理论和策略。
第二,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强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第三,总结人民军队长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打败国民党军的十大军事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战略学说。
第四,总结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完整公式。
第五,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夺取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上的基本政策。
2.建国后的继续发展
建国以后,毛泽东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第二,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使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得到继续发展和全面展开
【篇二】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它的基本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些也就是党的群众观点。
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将来自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回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篇三】毛泽东思想读书笔记
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是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毛泽东的方法论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将之划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当然,这样划分具有相对意义,因为在实践哲学中,认识与实践不具有可分性,它们具有同根性—生活实践,所以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的方法本身就是实践,实践的方法必须以理智指导为前提,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实践活动的不同环节的侧重点不同。毛泽东的实践哲学就是以实践为总特征的唯物史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是毛泽东方法论的基本思路。
毛泽东依据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基本思路所阐发的方法论,体现在他的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为基本思路,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做了认真详实的分析,而且对中国现存各阶级及其相互关系做了一系列的剖析,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以及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将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的必备方法,也是反对唯书本、唯上级指示、唯教条主义的最有效方法。
此后,毛泽东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始终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以分析、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的现状为主要内容,以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为根本目的,从根本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理论宗旨。这就决定了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中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的规律,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这种规律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论概括。毛泽东这一理论概括是有前提的,他视人类的认识活动为一种社会活动,认识的基础依赖于人类实践,而并非主体和客体,从这个角度讲,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动力,这种认识和动力不断引导人们向更高的实践阶段发展,由此可以说,人们的这种认识和动力不断推动实践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实践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必须依赖群众。也可以说,党的群众路线既是一种认识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实践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次,认识的方法,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种方法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展开。人类的认识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由此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将这种认识过程作为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如《井冈山土地法》就是在土地革命开始后,毛泽东亲自到江西永新县夏幽一带搞试点,走访贫苦农民,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28年12月制定的。土地法公布后,毛泽东又进行了追踪调查和研究,使其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