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范文(通用15篇)

读书笔记 |

时间:

2023-11-27

|

推荐访问

【www.stokuaidi.com--读书笔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范文(通用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在《中国教育报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网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2

《如何阅读一本书》早前看过。当时没有做阅读笔记,都忘记差不多了。昨天翻出来重读一番。

阅读的作用不外乎获取资讯、娱乐、理解与发展心智。

读书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层次递进,互为基础。基础阅读,我觉得自己还行。基本保持一周1——3本书(视书的厚度而定)。宝爸也曾说过我速度蛮快。检视阅读阶段,我想挑选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具体的应用。看看书名、前沿、书序和目录,以此来推断是否值得花心思进一步阅读。我原先比较注重目录,不太爱看前沿和后续。保持理智、中性的判断的前提下,其实看看别人的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本书到底说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帮助。分析阅读阶段,我做的不太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许多书,却少有收获的原因吧。另外,我觉得分析阅读阶段的技巧和我的小学以及初中语文老师教的阅读技巧很相似。

1、这本书谈的什么主题??是如何发展的?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关键主题?

2、细部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3、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主题阅读阶段则和写论文很相似,首先根据主题搜索相关书单,挑选精读的书单,略读非主要书单,精读主要参考书。给书籍分类:理论还是实用。实用的书主要在于实践应用。把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选择好的,有益的书。不值得为烂书花时间。与人做朋友也是。向良师益友学习,在交往中提升自己;远离坑碰拐骗与吃喝嫖赌也是需要注意滴。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3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4

你是否也需要阅读训练一下呢?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译者自己说。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一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1、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

不少书读了,但不懂或者理解不深。例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很多书读的太慢,投入产出太低。例如:《资治通鉴》读了1年半了才读1/2。

准备下半年开始挑战一些更难的书籍,因此提前在方法上做一些准备。

2、关于阅读这件事情

这里的阅读或者书是广义的,视频,咨询,交流都是“阅读”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呢?是想好好与自己相处,更好欣赏这神奇的世界,阅读从来不曾辜负我

写阅读笔记的目的呢?则是我希望对内容提炼和思考

回到书里面来

3、概述

(作者目的)这是一本阅读矫正的书籍,通过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层层递进最后总结10条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并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基础阅读:就是最简单的阅读,懂得语义即可。

检视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大纲,建议阅读前通过目录、序言等快速了解全书,而不是埋头开读。

这里面也提到阅读速度的矫正方法:“手指指针”阅读法。

问题:读书时容易往回看,精力不集中,或读太慢。

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大脑能很快处理或者修正眼睛收集的信息,作者建议使用手指作为指针,顺着一行行移动,速度比眼睛感觉快一些,强迫眼睛跟上手指移动的速度。

结果:速度可能快三倍。

分析阅读:也是全书的重点,一半多篇幅在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①能概括输的主要内容和大纲,并明白作者怎么来构思和写作的;

②通过语义,句子和重要段落找出书的主旨、论述、解答

③判断作者论述是否正确

主题阅读:阅读的最高层次,通过将相关主题的资料一起阅读对比,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最后是作者提供一些素材,方便练习每个层次的阅读方式。

4、对我有什么用?

里面提到的快速阅读法的确有一些帮助,以前习惯是“小声读出来”的方法的确比较慢。

按照写作者思路去剖析一本书,总结一本书,比专研字词细节更重要。以前那种“咬文爵字”阅读法,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适应了。我在想如果高考前读了这本书,是不是阅读理解能多得几分。

5、一些评价

个人评价4星,8、4

书写做70年代,9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造成的信息爆炸,反而对阅读要求更高了。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5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

一、我们写读书笔记有什么用?

1.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在买书读书之前,我们应该想清楚自己想看什么类型的书,以及关于这类书籍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什么问题。

在启读之前,可以给自己设问,例如作者讲到: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那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那么我给自己阅读的设问一般是:

我是因为什么读了这本书

这个地方我应该速读还是慢读

有哪些语句会吸引我或值得我学习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好处

很多时候,我是抱着休闲和学习的双重心态去用心阅读每一本书籍。读书体验比书本身重要,在阅读中放松,在阅读中收获。

2.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启阅读模式之后,我们需要与作者展开无言的对话,毕竟我们从书中的一些段落、观点能够看到作者所表达的观念,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比较、判断、接受、甚至反驳作者的观点,我们开始了对书籍的受益阶段。

受益是吸收的开始,而读书笔记则里那些文字的详细记录展示我们受益的内容,多记,多思,而后融入到自己的观念中。

真正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活学活用才行,此处不谈,请往下看。

3.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有了写读书笔记这个前提,自由调节读书节奏,可速读一边确认重点一边阅读,书中内容清晰地留在记忆和笔记本里,重视自己的感受,重读内容,直到理解为止。

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与旁人对话时,遇到下不了笔或者话题枯竭的时候,读书笔记的功效就能拿出来体验一番了,因为我们记录过、思考过的笔记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笔记里被我们深入理解的思想会成为点亮自己灵感的火源。

二、读书笔记的四种类型

1. 随想笔记:记下日常生活中与书有关的随想和感悟,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只要按时间顺序记下即可。

作者介绍的方法是:利用坐地铁或公交车的一些空闲时间,拿出便利贴写写对正在读或已经读完的书的感想,贴在笔记本里。

这样的方法其实可以延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腾出一本笔记本或者拿起我们的手机用来记录自己的灵感或想法。除了阅读书籍时对书中某些言语的感悟记录,一直以来,我都有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想法的习惯。

当我在街上行走、路上开车、阅读书报文章、工作空闲间隙、去洗手间等等这些独自动作的时候,我的头脑风暴并不停歇,由此产生的灵感和想法都会趁此机会记录在纸上、笔记本上以及手机上。

记录下来的灵感不会担心被杂事冲刷而遗忘,因为它变成了文字,我们要的时候便去看看,即可。非常实用和方便。

2. 购书清单:通过广告、书评、推荐,积累起自己的购书“心愿清单”。

通过列购书清单,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买到真正想读的书,而不是在书店盲目地寻觅,并被广告推销等因素左右。

如果毫无计划地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就会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除了考虑到自己对某方面的需求去选择相关类型的书籍,而今很多人在看书之前都是冲着网站的畅销书推荐、公众号某些书单推荐、豆瓣评分推荐、别人嘴里言论的推荐去选择的。比如,买书时会盯着网站畅销书排行榜,看到某些公众号打出例如”人生不得不看的5本书”便感觉很兴奋,再通过豆瓣高评分的定位,或者同学、朋友对某本书的大力推荐,以此按图索骥去选书并购书,然后开始阅读。

这样也好,起码有一定的选书渠道,其实我也是照着豆瓣高评分的套路来选书、购书、看书的。

只要自己有一套选书标准。

3. 与读书有关的剪报:尽情收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作者会在书评委员会的成员中找到跟自己口味相近的人,然后买报纸就专门买刊载了这位评论者文章的。我没有看报纸的习惯,但会利用零碎时间阅读订阅号文章的习惯。

当在文章中看到自己心动的句子或者段落,亦或者对作者体现的想法有所感触,便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按出一条划线,把它存进印象笔记中。下班后或者夜晚睡前便腾出一些时间对当天的摘录进行整理。

4. 读完书之后,用文字形式写下的读后感

在买好书读完以后,建议拿起笔记本重读一遍这本书的书评,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评论者的想法和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比较,帮助自己针对书的内容进行更多的思考。

三、笔记的使用法则

1. 勤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思想中的灵光一现用笔记下来,丰富知识储备。

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而一切都以坚持下去为主。

作者在文中介绍一个小方法:抄写太长的文章太麻烦,但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时候,可以把小标题抄写下来。这种方式既适用于纸质书,也适用于kindle这一类电子书。

2. 把与读书有关的所有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本

作者介绍了如下5个小技巧:

a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b 按时间顺序书写

c 附上日期

d 灵活运用速记和略记

e 可以粘贴

四、读书笔记记录时的一些小技巧

1.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

为了及时记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随时记笔记非常重要。对此,作者介绍了很多方法,可以用如下三个步骤:

a 通读:如果觉得哪部分重要,可将该书页折角

b 重读:将折角部分重新读,如果觉得好,那就再折一次

c 第三次读后扔觉得好,就用笔做标记

2. 怎样在书里做记号

普通直线:用于“重要”、“暂时先画出”部分

波浪线:用于“非常重要”、“非常值得重视”的部分

圆圈:可圈出专有名词、关键词、关键句

3.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做法

作者教给我们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葱---对原文的摘抄,用“圆圈”表示

鲔鱼--读者自己的感悟和评论,用“五角星”表示

以“圆圈”和“五角星”作为区分,标注在各个段落之前以区分摘抄原文及自己的感想和评论;摘抄时,还可以附加上段落在原书中的页码,以便于日后回到书中翻阅。

4. 其他一些小技巧

如果实在懒得不想抄书中的段落,可以从下面这些地方进行摘抄:

a 书腰上提示关键句的部分

b 书中夹带的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书籍信息的卡片

c 有书籍信息的书签

d 包含有书籍信息的广告、宣传语等其他因素

五、将书中的内容变为你的内容――“活用”

叔本华在《论读书》这本书中提出:“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读书,是为了提升自我、拓宽知识面,而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1. 养成重读读书笔记的习惯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选择固定的场景:任何独处的空间都可以进行重读,比如自己在咖啡馆、图书馆、宿舍、家里、床上、厕所等等这些场地。但最好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因为它能唤起你的感觉

选择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周抽出一次进行重读,或者每个月抽出两次进行重读,时间因人而异

在重读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感悟,再将新的感悟记在笔记本上

2. 勤写书评和读后感

通过对读书笔记的重温和升华,启发自己更多的原创性思考;这些思考,可以运用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问题。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因为即使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把作者的话和自己的话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所谓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对摘抄和评论进行明确区别,还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别看只是简短的一句话,写和不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本来只想写一句话,却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地写了下来,并由此展开思考,读书笔记就这样充实了起来。但如果一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

六、让读书体验爽到飞起的 8 个技巧

1. 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参考书包括地图、图鉴、统计数据、百科全书、年表、字典

我感觉这种方法对于眼下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大部分人查阅资料都是源自网络,包括谷歌地图、百度百科、金山词霸。不过如果身边有个图书馆,我们可以尝试体验不依赖网络而查书的古老方式。当然,不管运用哪种方式查书,只要查阅的需求达到了,一样觉得充实美好。

2. 为自己订阅报纸、杂志,定期为自己输入新知识

如果非要按照杂志思维为自己输入新知识的话,我选择阅读订阅号文章。

3. 偶尔逛逛旧书店、翻翻旅游景点的书架也是不错的选择

引用作者的说法:那些与现代视角截然不同的思想输入可以让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得到进一步飞跃。

4. 把名著放在枕边,随时感受名著的魅力

以前时常放置一本经典书籍在枕边,比如《沉思录》之类的,后来我改了习惯。

因为,我买了kindle,于是枕边成为它的地盘。

5. 常带3本书同时阅读,比如小说、评论、随笔各挑一本

kindle满足上述要求。

6. 杂志可以边撕边读,也便于制作剪报

这个方式比较实用,应该会是一种炫酷的体验。

7. 充分利用有声学问,以及研讨会、演讲活动

作为输入活动,有声阅读、线上分享会、线下交流会这些形式都在为我们填充一些实用的知识,当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输出形成知识体系后,这些形式活动也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8. 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作者说: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会让下笔更流畅。

我说:是的,这篇文章就是这么来的。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6

言归正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用俺说,这本书的名气已经如雷贯耳,它太久远(初版1940年)又太经典,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图书馆,看到他们的年度阅读排行榜,这本书稳稳位居第一。

怀着膜拜的心情捧起这本书的,怎么说呢,可能是自己已经多多少少学到悟到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所以,并没有太过惊艳,不过这本书验证了我一些读书方法和观点的合理性,还是很开心的。简单捋几条印象深刻也比较重要的点。

一、一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常识,您觉得应该怎么开始阅读一本书呢?您可能要笑了,那当然是直接拿出来书翻开第一页正文就开读喽。如果您真的这样认为,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别想抬杠,就问你是不是读完一本书,常常有列不出提纲,画不出重点,拎不出主线的毛病?别不承认,有就对了,这一步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呢?首先把华丽的封皮撕掉扔垃圾桶(本人做法,谨慎仿效),看看封皮和封底,有的会有字,比如这本书,就有一段短小精悍概括整本书内容和价值的特别经典的一段话,非常重要。

(这段话附在这里: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开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后面不写了,有机会你们自己看吧。

其次是,读作者简介、序言、以及后面的附录等,这些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序言,里面一般会交代作者写作的目的、书的框架,以及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作者对读这本书的建议等。

再次便是目录,目录一定要认真用心读,而且我认为要读上几遍,从章节标题到章内每节的标题,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直到合上书自己能说出来这本书的大致逻辑和主要内容。一般来说,一本好书,作者的逻辑都是比较清晰,目录设定就很顺。反过来,如果目录不咋地比较混乱,这本书的质量也可见一斑,目录是衡量一本书优劣的很重要的标准。

接下来便是正文了。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整本书四个篇章,其中三章写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另一章专门写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顺便提一句,上文中小编说的读目录,然后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目录,可以不是书的目录,能理解能吸收最重要。

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级别逐次提高,难度逐次升级,从方法和程序上,后者包括前者。

简单说,基础阅读就是扫清障碍,做好阅读的准备,主要是语言上的。比如你英语不咋地,如果想要读全英版《资本论》,就要先把语言关过了。

检视阅读,分两种,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略读适用于你到了书店浏览书,花上10-15分钟时间,利用前面第一条写的打开一本书的正确方式,完成了前几步,掌握了书的骨架,然后在正文中,从某章你感兴趣的看1-2页,或是随便挑上几段读一下,这就够了。这样,你会形成一个基本认识,明白这本书在说什么,是怎么说的,这本书的水平如何,是否值得买。粗浅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大部头或者比较深奥难读的书,仔细啃很慢而且会逐渐丧失兴趣,所以第一遍应该粗浅的阅读,最紧要的,就是要忽略掉一切细节,比如这一段晦涩难懂,就可以跳过,跨节、跨章都无所谓,不要在乎一个概念、几页文字,读下去!读完!这是最重要的!哪怕只获取30%-50%,也是值得的。等你过段时间具备了更高的能力,就可以更深一步了。

分析阅读,这种阅读,一是要能提炼出书的大纲。二是能读书联系自身,思考出这本书跟自己的关系,也就是我能从这本书中获取到什么,知识还是启发还是什么?三是能写出书评,对这本书作出你的评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等。读书一定要联系自身,要读书为自己所用,若非如此,读再多的书也无益。这一点也是我从读这本书学到的最有用的一条!读书、读报、读人、读事,概括说就是但凡输入,都要联想一下自身,时刻想着问自己,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读书笔记,就可以这么做,哪句话自己特别有感触,就可以顺势把感触启发记录在侧。评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尊重作者,尊重不是指不能批评,而是要客观,一定要怀着空的心态跟着作者的逻辑去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思,然后再客观地予以评价。读书切记带着偏见或带着观点读,甚至是带着挑毛病的心理。不要为反对而反对,成了情绪化的好辩者。要知道读书难道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认知,而是要打压作者一番显得自己更牛么?

主题阅读,这是阅读的最高阶,也是最难的,包括了前面三个步骤。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阅读,可能需要读好几本书,读不同作者的书,读同一作者不同的书,就是为了弄清一个问题,理清一个脉络,这样写出来的书评旁征博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比较牛的。

至于书中写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小编采用了检视阅读的方式,没有太多启发,这里就不罗列了。

再补充一点小编的心得。第一,不是读书就一定好,书一定要筛选,读书读经典读好书,歪门邪道快餐垃圾不如不读。比如,影响自己的50本书,你读出来了吗?第二,不是逐字逐句从头到尾才叫读书,读书可以有各种层次,不同的书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读法,同一本书不同的遍数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读法,即使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不是同一速度逐字逐句读下来,不太重要的细节可以略读快读,重要的概念理论、说明重要问题的地方要细细阅读,还要反复对比品读等,要以效率质量为目的,搞灵活。第三,要养成边读边给自己提问题的习惯,如,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么阐述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等等。

总之,通过这些记录,希望大家可以对如何读一本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始自己以后的阅读。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7

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8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发现之前的读书方法有些问题,所以就决定”从头再来“。之前在阅读中了解到了主题阅读的这个概念,准备先读一部分关于阅读主题方面的书。

今天就读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几天利用碎片时间,在网上也读了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发现很多内容都出自于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很多关于阅读方面的书,多多少少都有这本书的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就是因为这本书出的够早,不过里面介绍的阅读方法,到现在看来也是很实用的。

书中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拆阅读,主题阅读。

第一层次就是基础阅读。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能识字读书的人都在这个层次,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在这个层次。

第二层次就是检视阅读。这个相当通读或者略读,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书的主旨有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对书主旨的了解,挑选几个跟主旨息息相关的章节来读。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读一下,就这样快速的提取书中的精华部分。

当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书快递的`阅读,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在慢下来阅读。现在很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经据典,一个章节精华部分也就是开头的引题,和最后的总结,中间全部都是举例说明。按照这个方法阅读,一般200页左右的书,几十分钟就能读完了。

第三个层次就是分析阅读。很多朋友都会疑问:像上面这么快速的读一本书能记住吗?分析阅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这个章节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读书笔记的:

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以上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肯定还会重新回头去翻书,这就相当于又通读了一遍。当然,这些读书笔记也要拿出来经常看看,加深印象,这样才能把作者的论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四层次就是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我开头的时候提过,这里详细说一下。可能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的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同一主题类型的书来解决问题。

主题阅读首先就是先确定书单,大家可以通过书名、目录、索引、作者介绍等,先对一本书进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书,最后确定一个书单。

在读书单里面的这些书的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书有哪些论点是类似的?有哪些论点是相悖的?为什么会相悖,哪个更有道理?

主题阅读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视野,还能让我们思考起来,在思考的同时,也是我们内化的过程。

当然,主题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输出。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主题阅读,不断的内化。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论,能够把这套理论写出来,或者是教给其他人。这个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吃透这些书,达到我们读书的目的。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9

写写自己对本书的一些感悟吧。什么是好的阅读?读完本书,我明白了好的阅读也是主动的阅读。读书越主动,则阅读的效果越好。

主动的阅读就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作者在本书开始就提出了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1这本书整体上说了什么?2作者细说部分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作者总结的这四个问题感觉在阅读过程中很有必要。

作者将阅读分为了由浅到深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也对每个层次阅读的内涵以及读者可以遵循的一些规则都做了说明。看完之后,感觉还是很受启发的。

另外,作者还对不同的书该怎样更好地阅读也做了说明。虽然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书阅读的规则还是有所差异的。这里我也想补充一下自己的一点感悟,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速度,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也可以有不同的阅读速度。读一本好书或者一本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细读,慢读,精读。同时,读书的话也应该多读一些超出自己阅读舒适区的书籍,这样才能有助于思考和理解的增进。

最后,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阅读可以帮助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我以后要做一名主动的阅读者。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0

值得一读的书,虽然很多人都会想:读一本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以为自己会读书,以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但我自以为的读书方法不管用。怎么知道不管用?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书读好,读懂,读得有效,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价值,不仅讲了阅读方法,还有参考书目。正如书里面所说的,好书都是经历过岁月的洗刷而留下来的,经典也是人们千挑万选留下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知识渊博了,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来,这里涉及了很多学科,无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作者都信手拈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译问题,这个。虽然大部分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读懂的,这本书本身逻辑就很严密。但我还是要不得不说一下个人认为一个地方的不妥之处: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在这本书里译成了:“要死,还是要活?”[捂脸][捂脸]?说实话,我自己看到这句翻译的时候有点愤怒了,毕竟之前看过好的翻译之后,看到这样的翻译难免有些转换不过来。

整体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的。加入书架之前有看到过书友在读,当时没在意,后来看舍友买了这本书,她说是为了凑单。但我还是加入书架了,后来并没有开始读,直到上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过,推荐我们去读这本书,然后才开始阅读。阅读过程有点艰难,在零碎时间来读这样一本逻辑性强的书还是比较艰难的,建议做一下笔记,我打算再回去补一下笔记。推荐给更多的书友,如果有机会的话,买纸质版的会比较好操作。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1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因为有好多同学老师都推荐这本书,都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这的确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学习点。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2

阅读一本书时,就像是接住作者抛出的球,并且作者通常抛出的不止一个球,你能接住多少个球,决定了你能理解多少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大部分人都会领略到作品中的优秀之处,但是并不知道为何优秀,这本书所传达的方法是将抽象的感官体验,通过有逻辑,有目的的主动阅读,来转化为可以条理化输出的形式。即,读懂后可以讲出自己理解,并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横向的思考。为了达到这样优秀的阅读体验,需要明白阅读的四个层级:

1、基础阅读:可以认清所有字,能够通顺的阅读完整本书。

2、检视阅读:有系统的粗读和略读一本书,读完后不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但需要有对整本书框架和侧重点有所理解,明白整本书的篇章,哪些是核心文本输出,哪些是辅助例证。简单来说,能看到人体的骨架,脉络,但不需要思考人是如何行走的。

3、分析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要难一些,需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分析阅读需要认真的去吃透每一个篇章每一个句子,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去解答心里的疑惑。去最大限度的接受作者传递的信息。如果说检视阅读是为了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那么分析阅读则是在无限的时间里理解最多最好的知识。

4、主题阅读:这是最难要求最高的一个层级,属于“返璞归真”的境界,当你完全真正读完一本书后,你所理解的东西一定会和现有的知识产生碰撞,你需要将他们合理的.安放。你会用A书中的例证去补充B书的论据,会有C书的故事对比D书的情节,这个过程起初会使你混乱,但坚持思考下去,你会在杂糅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都属于进阶阅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分析阅读,是读者一头扎到书中去,理解吸收一切所有明显和潜在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差异化巨大,所以在面对不同书籍,如想象文学,历史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时,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而目的就是尽可能高效和深刻的去读懂每一本书,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被划分到实用类书籍,和字典一样,在你看不懂某个字的时候翻起字典,在你不知道该如何看懂一本书时,去翻《如何阅读一本书》。

而主题阅读,则更强调主动性,首先要做到这一层次的阅读,你要理解你所追求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关于爱:情侣之间的我爱你,和我爱吃柠檬的爱是不一样的,这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区别。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与情侣之间的爱是一个主题吗?可以是,因为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不是,因为亲情与爱情是不同的。这时候取决于你主动的思考,你需要去确定你想要阅读的主题。因此,这时候所有的书籍都变成你的资料,你只需要从你要的书籍中找到你要的主题就可以了,而过多的信息则需要被剔除。简单来说,分析阅读是得到过程,而主题阅读是取舍的过程。

如果你有相对的阅读量和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哲学问题:要使用主题阅读必须要读主题相对应的书,而除非你读了主题相对应的书,否则你没办法做主题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

1、无指向的去今可能的多读书,自己本身就具备对应的知识体系,可以独立去思索筛选甚至是去定义对应主题。

2、有一个老师,告诉你哪些书是你该读的主题书,这位老师相当于在主题阅读的闭环里为你开了一个小口,接下来你可以独立的去循环,但是这个缺口有一天会成为你的障碍,因为老师所给予你的主题,是基于他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有一天你的知识储备所带给你的思考超越这个认知的时候,最初的主题则需要被打破。

这是主题阅读真正的难点所在,恰如一句话所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你是否想要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有时候你发现,重读一本书,依然有许多新的东西可以发掘,这是因为你的理解力进步了,你接住了作者抛出的更多的球。而当你重读时,感到乏味,则说明,你的理解和这本书持平(我个人还有一种观点,这本书远超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中,也自然会拥有识别好书的能力,这则是在阅读理解之外,心智上的成熟和进步。但当你的答案是否的时候,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了。

回归理性,说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本身,它是货真价实的工具书!所传递的是抽象的思维模式+具象的实践方法。在读书这件事上,它就像一张网,你可以把这张网当作装饰挂在那里,不屑一顾。也可以去打捞一番,赚个盆满钵满。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3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4

这本书堪称读书者的阅读圣经。要为一件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结构化而且有实际价值的方法论,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容易。阅读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表面上看起来门椹算是很低的,可以说一个人只要识字,就能阅读,但是事实上事情远非如此,读同样一本书,有人一天看完,就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有人一周读完,腹中只有些许不成体系的零散碎片。显然两者差距跟方法以及长期坚持某种方法所塑造的能力差异有关。两位作者均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其中一位还曾因读书在美国一度大出风头,正是在广泛的、大量的阅读生活中逐渐洞察并发现了阅读的秘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就是这个秘密的全记录。

本书自有展开论说的框架,但按照我的理解,本书其实回答了三个问题,阅读的意义、本质和方法,而且前两者比第三者更加重要。

第一、阅读的终极意义是什么?获取信息?娱乐?答案是增长心智,人的身心有些方面统一,有些方面不统一,不统一表现在身体在达到高峰后走下坡路,而心智则可以冲破身体的限制不断上升,但这是一种潜在和自在,还需要人自觉学习让它的成长成为现实。所以阅读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帮助心智成长,获取咨询和娱乐本身无法帮助心智,但会享受成熟心智的成果。这一个洞见来源于阅读,但已远远超越阅读了!

第二、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是交流,是与一位拥有体系化知识的人物谈话,所以读者要能激发起自己的主动性和热情,要积极思考对方的陈述,要不断提出问题。记住阅读就是在交流,要热切,也要勤思。

第三、阅读的方法是什么?阅读的方法就是前两者思想统摄下的外化和具体化。简单说包括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四个层次和大纲整理、诠释意思、判断评价三个阶段。根据个人读书经验,真正有价值的是以下两点,一是读书要先摸出作者的写作框架形成整体观,再在整体观下分析作者具体框架内的内容论述。二是看书必须作笔记,写书评,尤其是只有写书评才能帮助自己重新思考作者脉胳,推敲全书逻辑,检测自己读书的火候!

总之,本书名字普通,价值不普通!

读书笔记是什么_怎样通过读书笔记消化一本书篇15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名提起了我的好奇心。读书,但凡看得见且识字的人不就会读吗?中国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便在家长的殷切教导下读起了书。读书,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

作为爱读书之人,我看过的书也算不少。我的书橱里有各种类型的书,人物传记类的,童话类的,长篇小说类的等等。但简单来说便是两类,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娱乐性质的小说,我选择一目十行地读。掌握故事梗概便可。当然,如果文笔特别好的,我也会放慢速度,领略文字之美。对于学术类的书,因其往往晦涩难懂,我经常反复的研读。同样的方法也用在读推理类作品上。各种方法不一一例举,但是共同点就是我不爱勾勾画画。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说实话,最初,我是抱着玩笑和好奇的心态读这本书的,但是在看过这本书后,我确实学到了许多。首先,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读书一般不看第二遍,当然个别我非常喜爱的书除外。一本书我往往看过一遍便归入开头提到的“读完的书”那一类,并不再会去翻阅。我这种做法在作者眼中无疑成了“大逆不道”。就像在这本书中说的一样,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因此,我在看书时不

再给看过的书“判死刑”,而是时不时的拿出以前看过的书来回顾。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不仅仅是个别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发现,有些在第一次读时觉得枯燥乏味的书,在第二遍读时也显现了它有趣的一面,可谓收获不小。而我也因此多了许多可看的书。

其次,书中所提及的阅读的4个层次也让我耳目一新。这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所谓基础阅读是关注每个词句的含义。这点并不难理解。检视阅读则是通过限时地、有目的地快速阅读找出书中谈及的重点、主题的分类、基本组织框架。接着是分析阅读,即带着问题全盘阅读、完整阅读,该阶段不计较时间的长短,目的在于尽量消化书中的系统性知识概念、论题等。最后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意思是通过阅读多本相关主题的书籍,从比较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

这四种层次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没想到它们是被归为层次,而非方法。基础阅读几乎每本书都在做着。而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则多用在做阅读理解时。主题阅读则会用于写读后感或比较时。但作者的意思明显不是这样的。除了基础阅读,其他几种我都是在课业需要或有目的的进行,并不是自发地以这些方式阅读。换句话说,我读书大多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追随喜爱的作家,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对于阅读,我们应当怀着虔诚的心态,去体味,去感受。

而对于阅读的态度,则是主动。读书是与作者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是一个陌生人,他饱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拿起一本书,才开启了你与作者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延伸阅读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该书共五十六回,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合集7篇),欢迎品鉴!
2025-04-23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笔记三国演义(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2025-04-23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100字精选七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5-04-23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林海雪原读书笔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04-23
笔记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ǐjì,意思是用笔所做的记录。笔记体著作起源于唐代,在宋代最繁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范文(精选八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04-23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读书笔记800字【九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04-21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首次出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04-21
专著,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huānzhù,指的是针对某一专门研究题材的,是著作的别称。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概读书笔记500字左右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04-16
读书,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从古老的经史子集到现代的各类学术著作,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人类可以汲取先人的思想精华,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在历史书籍里,能目睹王朝的兴衰更迭,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于文学作品中。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党的自我革新读书笔记汇编5篇,仅供参
2025-04-16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水浒传的读书笔记【5篇】,欢迎品鉴!
2025-04-16
  • 推荐访问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stokuaidi.com/www/caches/caches_template/default_lx/content/show.php on line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