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汇编12篇

教学设计 |

时间:

2023-10-28

|

推荐访问

【www.stokuaidi.com--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初中6册,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鸟啼教案教学设计汇编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诗歌

夜半的寒风

惊扰了梦中的鸟儿

鸟啼的声音远去了

晨曦的温暖和慰藉

并没有带来对生命的丝毫怜悯

严酷的荼毒

使得鸟儿含糊的将鸟啼抛向苍穹

深埋的春天被冬天束缚

沙哑的鸟啼凝聚在冬日的天空

终于

春天来了

冬天疲倦不堪的撤退

无声的"寒夜里透出了隐约的鸟啼

也许,生与死并不相容

但生死轮回的永恒

潜移默化

周而复始

死可以攫取一切变成黑暗可它无法掩盖生的光明

当生命苏醒

死只能重回它的地府

默默等待

天国吹来阵阵清风

吹散了梦中的忌惮

我聆听夜里的鸟啼

知道明天一定更美好

第2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2.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二、作者简介:

见课本上的注释及新课程新学案第11页。

教师强调: 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

三、 文本研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一节中,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而标题及文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写鸟的啼鸣,鸟儿死亡和鸟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的活力的感觉,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其中词语如: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波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悦耳,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由此可见,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四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 在第一部分中,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五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作了什么样的思考?也就是说,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总结一下,第六小组代表,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关于生死的问题集中在12至15节里)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七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另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严冬的鸟尸与暖春的鸟啼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8)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回答)

① 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

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

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在春天,我在街上花2块钱买了两棵花,当时开着非常漂亮的花,随着天气的变冷,花和叶子相继脱落,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心想:来年再买两棵栽里面,之后,两盆花便被我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拿出花盆准备买花栽花,却再不经意间发现了上面的绿色,我一阵惊喜:它们没死,他们又活啦。我突然之间对它们升起敬意: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从此,对它们不仅仅是喜爱又多了一层敬意。它们就是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那两盆花。它们也一直激励着我去珍爱生命,笑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

第3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公开课教案

一.课文分析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模块“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英国作家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神奇生命的由衷赞美,生发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告诉人们应该向鸟儿那样面对严冬,面对死亡,面对苦难,面对绝境,不哀伤,不沉沦,勇敢地面对,顽强地抗争,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这种哲理性很强,集情、景、理于一身的文章,一直以来都挑战着教师的理解和教学。

《鸟啼》沿着“聆听――思考――礼赞”的思路展开文章对鸟和鸟啼的变化描写(鸟复苏,到微弱的啼鸣,再到悦耳的声音)充分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死与生虽不相容,但春天必然来临,生命的冲动谁也没法阻止,表达了作者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启示人们像鸟一样向死而生。

文章理解上的难点在向死而生的内涵上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大彻大悟的人生心态正视现实、直面人生,是基本内涵这种生命解读,实际暗含了知死守生、视死而生、轻死重生的哲学理解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理解了死,才能理解生;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看清自身发展的无限。

二.教学设计

教材编写者建议采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围绕这个建议,笔者三轮教学采取了三种不尽相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轮教学设计(简):

1.听一听:鸟啼有什么特点?

2.看一看: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啼鸣?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鸟啼放在这样―个环境中?

4.想一想:鸟啼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5.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

第二轮教学设计(简):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议论和抒情的句段重点朗读

2.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研习

(1)课文第一段:“横陈”“吃净”是什么意思?作者写鸟儿的死亡如此惨烈目的是什么?

(2)面对死亡,鸟儿们有哪些表现?请标注体现鸟儿表现的句子并朗诵

(3)对鸟儿的这些表现,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标注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诵读并赏析

(4)文中作者对死亡和生命有哪些认识?给你什么启发?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轮教学设计(详):

1.迅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考:作者从这鸟儿的歌声中听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变迁的第一阵爆发

大家不难发现,文章1―8节就在写这场变迁的爆发,之后就是作者的感悟那么,这场变迁是怎样的变迁?

明确:冬天――春天

文章中鸟啼成为了春天来临的主要表现内容,那么冬天呢,通过描写什么内容来表现?

明确:鸟尸

在原文中哪个地方进行了集中描绘?

明确:第一节

请同学朗读、思考,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幅画面的特点

明确:死寂、毫无生气、恐怖、凄凉

所以,这散落遍地的鸟尸就象征着死亡那么,鸟啼呢?作者笔下的鸟啼也并非纯粹的,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趋势呢?

明确:鸟啼象征生命

面对冬天充满死亡气息的鸟尸的画面,我们倍感凄凉压抑,那么,面对春之鸟啼,我们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明确:喜悦

哪一小节最能体现这种喜悦之情?

明确:分析赏读第6节

2.作者从鸟啼中听出了这样一场变迁的爆发,有了怎样的感悟呢?请自由朗读9―15节,寻找观点句

明确:提示找观点句的方法“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那么,围绕观点句,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谈一谈

明确:(学生分别分析)作者认为,生命和死亡全部相容死亡犹如冬天,不能选择;生命更像春天,不能抑制,所以,他认为要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

鸟儿是怎么做的?找出文章中的描写

明确:第14节放声高歌“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的比较

3.当我们面对人生中不能选择、不可避免的困境、挫折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向死而生”是否给了我们一定的人生启迪呢?

明确: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得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海德格尔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向死而生!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生命的力量不可阻挡向死而生的生命,才显得更加可贵与伟大

4.结合你对“向死而生”的理解、感悟,寻找一些熟知的事例(历史人物或身边人物)加以阐述

三.反思评价

以上三个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分别使用的20的时候,刚刚接触新课程的理念,正在进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试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听――看――想――拓”的思路,确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的时候,苏教版高中教材已完整使用一轮,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注重形式的基础上,重视了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到了20,教材使用两轮,对教材的优劣势有了明晰的认识,也接受了文本细读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就形成了上述的设计比较这三种设计,我以为只有进行文本细读才能更加接近语文的本质,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1.文本细读或可避免语文的“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倾向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人们在为语文不再枯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欢欣鼓舞的时候,突然发现,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娱乐味越来越浓动辄讨论,动辄活动,课堂热闹了,却丢掉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涵咏;不在文本中品读字词句篇,却跑到文本外面研究与理解文本没有关系的`问题,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丢了语文的根我至今仍保留着年上《鸟啼》时所用的课件,声音、色彩、画面不可谓不精致;我至今也还记得在“拓展延伸: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这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识之士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说“振聋发聩”,亦不说“醍醐灌顶”,但着实让我警醒:热闹能带来快乐的氛围,却不一定能带来快乐的语文!年的教学设计,走出了繁杂,走向了语文的技能训练,但总也感觉少了一些语文味,有“应试化”的影子第三个设计,立足于文本设计,着眼于文本字词句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同时也学会表达思想个人认为,文本细读有效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和“应试化”这两种基本倾向。

2.文本细读应该关注到文章的“文”、“质”、“道”三个方面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文本,是文道质和谐的统一体解读文本,就应解读文本之文、文本之道、文本之质高中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加之编者明确的编排意图和作者直白的抒情议论,学生说出文章的主旨似乎并无困难因此,有老师提出,这篇文章不值得上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教材编写者大概会首先反对苏教版教材按人文话题组元,“珍爱生命”这个专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告诉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以上均引自必修二《教学参考书》“珍爱生命专题内涵解说”)可见,《鸟啼》一文构成了编者对生命的认知和思想体系,不教的话,显然不能将编者“珍爱生命”专题的编写意图忠实地贯彻下来,也势必影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在接受媒介多、接受途径广的信息社会,学生缺少的不会是思想,而恰恰是表达思想的方法,即“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比“文”、比“质”更重要第三个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以赏析“哪一小节最能体现春天鸟啼的喜悦之情”、“作者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感悟的”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诗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掌握了技能笔者以为,“因道悟文”是近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和强化的。

3.语言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抓手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可见,语言是文本阅读的重要抓手第三个教学设计中的“它们不能哀伤,不能静默,不能追随死亡”与“它们不哀伤,不静默,不追随死亡”两句的比较,就是从语言的角度体会鸟儿的不同心情――“不能”强调主观能动,“不”侧重客观陈述――“不能”句,不是说鸟儿没有哀伤、静默、追随死亡,而是说鸟儿克制了这样的情绪,为“放声高歌”提供了真实的背景,更显真切、更易动人再如,讨论“像鸟儿们那样‘向死而生’,鸟儿是怎么做的”的过程,就抓住了“像……一样”的基本结构,既理解了句子,又细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为下面的拓展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抓住这些质朴又充满韵味的语言,文本细读就深入了,文章理解就深刻了,语文味就显现了。

第4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鸟啼》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个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其中有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贝尔曼对他人的关爱及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自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次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本文出自最后一个板块,专题定位于文本研习,因此本文课堂教学力求创设情境,研读文本中包含的关于生与死的人生生命的体悟,从而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珍爱生命,顽强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高贵。

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语言优美又有深度,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起来把握文意不是太难,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熟读文本,熟悉作者和写作背景,在头脑中形成文本框架结构,但是熟读文本语句只是表层,真正能把握文中对环境以及鸟啼声本身描写,与其中渗透的生死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深入把握文本内涵还是有难度的。从这个角度讲,引领学生深入情境,体悟文中鸟儿所表现出的生命的顽强,理解感悟作者对鸟儿生死观的赞美的内涵,是学习鉴赏本文的关键所在。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和理解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时,教师点拨要透彻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文章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品读文本,品味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寻找生命中的精彩,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难点

1.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方法指导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1.播放轻音乐《寂静之音》同时展示鸟的图片。

2.引导思考:舒缓的音乐,悦耳的鸟啼,还有鸟儿美丽的身影,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还能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

方法:幻灯片配乐播放鸟的图片。

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生命的美好,导入新课。

二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字音:

⑴田凫(fú)(2)椋鸟(liáng)(3)老饕(tāo)

(4)慰藉(jiè)(5)攫住(jué)(6)笨拙(zhuō)

(7)潜力(qán)(8)蛰伏(zhé)⑼摇曳(yè)

(10)骇人(hài)(11)隐遁(dùn)(12)窒息(zhì)

(13)残骸(hái)(14)昊天(hào)(15)炽热(chì)

方法:一个学生展示,教师帮助正音之后齐读。

意图:加强基础积累。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文本哪几节写鸟啼?哪几节写启示?(见学案)

明确:

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描写)

第二部分:(6―15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方法:

学生共同回答,教师同时阐述。

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一)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1)鸟啼声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

1)环境: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2)变化:“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

方法:读第一部分,独立思考、概括回答。

意图:提高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这部分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通过写鸟啼出现的环境和鸟啼声的特点以及其变化,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

方法:共同回答。

意图:过渡到对语言的品鉴。

(3)作者语言美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讲义上的句子分析。(见学案)

明确:

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方法:结合课堂学案品味语言。

意图:体会修辞的妙处,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二)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1.除了运用修辞外,作为一篇哲理性散文,语言也很有内涵。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

默读文本,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

明确: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2)“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

明确: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3)“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明确: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4)“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

明确: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方法:默读文本第二部分,选取自己感悟最深的句子,思考它的含义,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讨。

意图:品鉴语言,获得感悟。小组合作突破重点、难点,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把握文章的主旨。

2.小结,明确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向死而生”有什么内涵?

明确: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方法:链接音频文件《鸟啼》第九段的范读。

意图:让学生尽情感受生命的张力,珍爱生命。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3、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相近的观点?

明确: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方法:链接影音文件。

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影音文件,感受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提升对生命高贵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礼赞生命的高贵

1.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还有哪些人和事可以使生命高贵?试举例分析。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

⑴中华之光:朱光亚一生就只做了一件事

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总揽全局,心怀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⑵隐形翅膀:无臂钢琴师刘伟

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⑶高义薄云:胡忠、谢晓>谢晓君夫妇坚守藏区支教

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

方法:思考这个问题并用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

意图:通过写几句话,提取平时积累的素材,锻炼使用素材的能力;通过使用修辞手法让语言更优美生动。而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5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开始发表诗歌。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蛰伏

二、字词

田凫 跌宕 慰藉 攫住 海蜇

三、整体把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四、细节探讨

1、 鸟是如何啼叫的,有怎样的变化?

吃力―微弱,缓慢《咕咕》―――含糊若断若续―――隐约而清越―――活泼,悦耳

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扫悦耳。

2、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啼叫汇成了一个声音的洪流,呼告了生命春天的来临,显示了生命本身的张力

3、 为什么这样的鸟啼会给你以如此深的生命启示?

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死亡的环境下,刚刚有了点温暧

4、 本文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生命的启示的/

比喻,拟人 ,对比象征

五、鸟啼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试结合课文分析说明?

鸟啼又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自由讨论)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六、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1、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

2、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第6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教案

山东垦利一中 李志良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我的邻居胡蜂》中,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蛰伏

3、 重点词语: 田凫 跌宕 慰藉 攫住

海蜇

4、 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作业布置: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题。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第7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思想;

2、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3、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4、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灵的鸟啼,与幽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啼唱在外国文学中,那么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中,鸟如何鸣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

二、文本解读:获得鸟啼的启示

1、哪几节写鸟啼?哪几节写启示?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又是如何变化的?你又获得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1)明确: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

(2)“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扫悦耳。

(3)严寒过后,天气转暖,鸟儿不停地啼鸣,汇聚成一个声音的洪流,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

3、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鸟啼又带给人类什么样的启示,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自由讨论)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4、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有什么样思考?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补充: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三、活动体验:礼赞生命的高贵

1、思想来源: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的作家,他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怀着憧憬。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的时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内发出的生的感叹,字里行间渗透着哲学的思辩和诗的意境。

2、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

①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

3、生命以力量证明它的高贵,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因为力量。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使生命高贵?能举出例子吗?(交流讨论)

示例:

⑴尊严:周总理维护国家尊严

⑵慈悲:浙江一位以捡破烂为生的妇女,先后收养了几十名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

⑶奉献:上海有位工人,十几年来无偿献血五十多次

⑷真爱:南京一位母亲用鲜血哺育孩子

⑸独特:丁俊晖的成材路

⑹勇敢:一位派出所所长为救群众力敌四个歹徒

4、为了让我们的生命高贵起来,我们该做些什么?(补充:侗族寨王的故事)

四、写作实践:写出灵魂的感悟

1、本文讲述的是抽象的道德,为什么我们并不觉得枯燥?(讨论)

主要是由于象征、拟人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

2、请你把你讨论中所说的生命感悟也通过这样的手法写出来。

五、结语:

是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那么,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的低鸣……倾听鸟啼!

第8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已经了解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今天我们再来走进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劳伦斯的生活,去看看他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二、作者介绍

劳伦斯,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虹》、《恰特莱夫人的情人》。

三、检查预习

田凫(fú)椋(liǎng)鸟老饕(tōo)慰藉(jiè)

蔷薇束缚斑鸠荆棘

蛰伏隐遁(dùn)窒(zhì)息

攫(jué)住昊(hào)天撕裂

四、文本研习

1.请在文中划出修饰鸟啼的词语,比较有什么不同。

明确:

A.缓慢、笨拙、吃力、隐约、含糊、若断若续

B.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2.那么文中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鸟啼声赋予了什么样的色彩呢?

A.黑色的浪潮严酷的冬天

B.银色的通道、银光闪烁的王国、银色的泉流、银色晶莹的泉流、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春天

3.文中除了描写鸟啼还讲到了鸟尸,请在我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语句,体会其中的含义,并试着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作用。

句子省略

作用:“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鸟尸”是死亡的象征,两者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4.象征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请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明确:A.第7小节“冬天走开了……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严酷的冬天过去了,不管它曾经带给我们多大的痛苦,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的是希望,有的是新生的力量。

B.第9小节“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天地。”

生命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

C.第12小节“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生与死是互不相容的,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在本质上不可兼得;但是,春天必将降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到来,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D.第15小节“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生命的到来,我们应坦然面对生死,死要勇敢面对,活要积极乐观。

由对上面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劳伦斯他是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生与死不相容,非此及彼,如果面对死亡应该勇敢,如果生存就应该积极乐观;同时,他肯定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9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鸟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描写场景和形象,安排议论和抒情

2、难点是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作家史铁生瘫痪之后,坐着轮椅,每天来到地坛,在时空的交叉处,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感情深厚隽永,哲理含蓄博大,感人至深。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开始发表诗歌。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二、检查预习:注音

田凫fú椋鸟liáng老饕tāo慰藉jiè攫住jué笨拙zhuō

束缚shù潜力qián炽热chì跌宕diēdàng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四、文本研习: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

明确: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

五、作业:

请以“珍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第10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3、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鸟的诗句。(媒体展示)

空山的鸟啼,与幽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以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啼唱在外国文学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看看鸟如何鸣唱,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二、研习文本,师生共同探究讨论

1、大家课前已作充分预习,大家能不能说说文中那几段描写鸟啼的?能不能找到具体的句子呢?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将其展现在媒体上。)

2、学生齐读描写鸟啼的语句,思考:鸟啼声是如何变化的?(可讨论)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鸟啼变化的过程?

明确:“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明快”、“悦耳”。

由弱变强,由少变多。

3、文章2-5段集中写了鸟啼,那么第1节呢?(齐读)这一节中给你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哪几个词语?(板书:“鸟尸”)

明确: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环境)

4、写“鸟尸”的作用?

明确:与“鸟啼”形成对比。(板书:对比)

5、在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到处充斥着死亡的气息的情况下,鸟啼声却由弱变强,由少变多,想想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一变化说明了春天这一新世界的即将来临,显示了生命本身的力量。

6、一面是“生”(鸟啼),一面是“死”(鸟尸),(板书),劳伦斯在这篇文章中对生与死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请大家在6-15段中作者论述生与死的语句。(找到之后,谈谈对它的理解。)

明确:(1)、生——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生命的冲动是无法遏制的。

(2)、死——不必畏惧死亡和痛苦,我们要坦然面对死亡。

(3)、生与死——生与死全不相容,二者不可兼得,但生又孕育着死,死又孕育着生;“我们要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7、以上三点,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哪一点?

明确:“向死而生”(板书)(向:面对,正视),即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置之死地而后生”)

作者由鸟啼想到了“向死而生”,请大家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历史上或自然界中有哪些类似于“向死而生”的例子呢?

例:a、历史革命人物:夏明翰、刘胡兰,坦然面对死亡与敌人斗争,虽死犹生。

b、动物界:斑羚飞渡、螳螂献身

三、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很深的理解,下面我们再来做一项工作。大家试着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比较欣赏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并作适当改写,以用来劝勉自己或朋友。(写好之后,请学生读一读。)

(附:课后把本题制作成小卡片,

形式:“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欣赏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布置:

《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

五、小结:

劳伦斯由鸟啼思考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面对的问题:生与死。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之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绽放生命的光彩吧!

第11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2.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二、作者简介:

见课本上的注释及新课程新学案第11页。

教师强调: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

三、文本研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自主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一节中,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而标题及文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写鸟的啼鸣,鸟儿死亡和鸟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的活力的感觉,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其中词语如: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波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悦耳,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由此可见,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四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在第一部分中,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五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作了什么样的思考?也就是说,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总结一下,第六小组代表,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关于生死的问题集中在12至15节里)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七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另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严冬的鸟尸与暖春的鸟啼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8)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回答)

①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

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

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在春天,我在街上花2块钱买了两棵花,当时开着非常漂亮的花,随着天气的变冷,花和叶子相继脱落,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心想:来年再买两棵栽里面,之后,两盆花便被我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拿出花盆准备买花栽花,却再不经意间发现了上面的绿色,我一阵惊喜:它们没死,他们又活啦。我突然之间对它们升起敬意: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从此,对它们不仅仅是喜爱又多了一层敬意。它们就是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那两盆花。它们也一直激励着我去珍爱生命,笑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

第12篇: 鸟啼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2.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DD生与死。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DD《鸟啼》(板书)。

二、作者简介:

见课本上的注释及新课程新学案第11页。

教师强调: 19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

三、 文本研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1D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D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一节中,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而标题及文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写鸟的啼鸣,鸟儿死亡和鸟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的活力的感觉,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其中词语如: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波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悦耳,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由此可见,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四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 在第一部分中,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五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作了什么样的思考?也就是说,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总结一下,第六小组代表,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关于生死的问题集中在12至15节里)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七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另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严冬的鸟尸与暖春的鸟啼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8)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回答)

① 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

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

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在春天,我在街上花2块钱买了两棵花,当时开着非常漂亮的花,随着天气的变冷,花和叶子相继脱落,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心想:来年再买两棵栽里面,之后,两盆花便被我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拿出花盆准备买花栽花,却再不经意间发现了上面的绿色,我一阵惊喜:它们没死,他们又活啦。我突然之间对它们升起敬意: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从此,对它们不仅仅是喜爱又多了一层敬意。它们就是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那两盆花。它们也一直激励着我去珍爱生命,笑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

延伸阅读
《桥》是谈歌写的小小说,被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5-04-16
教学设计(Teachingdesign)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锦集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5-04-16
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一套规则,又有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没有不运动的物件,也没有能离开物件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能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在几何中,刚性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学设计【七篇】,欢迎
2025-04-10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精选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04-10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产生雷电的条件是雷雨云中有积累并形成极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及气象条件,雷电一般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热锋雷电与冷锋雷电)、地形雷电3大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电颂教学设计|《雷电颂》教学反思6则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5-04-10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04-10
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政课教学设计锦集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03-26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思政课教学设计【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10-19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钟教学设计一等奖_《花钟》教学设计【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10-14
思政课,立培育学生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学生们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思政课教学设计汇编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10-14
  • 推荐访问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stokuaidi.com/www/caches/caches_template/default_lx/content/show.php on line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