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看完了《七宗罪》。
这是一部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片子,看到片名,就想起与之相似的《第七封印》。如果说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对信仰的根源和上帝的存在进行了追问和探讨,那么《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丢掉信仰,世界将会怎样。
影片中的纽约,灰暗、潮湿、肮脏、混乱,接连不断的命案,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开头是老少两代警官追查杀人凶手,感觉好像一部侦探片。被杀者的惨象和阴森的作案现场在影片开头就让人心理紧张。在案子进行到第三个时,他们突然领悟到凶手是以杀戮的方式进行传道,在以上帝之名惩罚被天主教认为遭永劫的七种大罪: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义也就从这里开始显现,并在剧情行进中愈加强调,特别是将近影片最后,凶手极力控诉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来惩罚那些有罪的人。
影片似乎只是在向世人展示:人性堕落,有罪之人会遭惩罚。这样片子就有种道德劝诫的警世意味,让人看后可能反省自身是否有罪。然而,什么原因让这些人产生罪恶,让凶手不可忍受而以上帝之名以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惩戒,影片好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吗?在西方,启蒙运动发现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渐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理智,开始蔑视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精神,认为科学技术万能的人类觉得理性可以实现一切。不错,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的确推动了西方社会的飞速进步,促其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可是,理性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束缚自身的枷锁。依照齐美尔的看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诸如效率、计算、守时这些“理性化”的东西,这样的理性化其实就是一种“物化”,金钱和商业价值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金钱的厉害变得日益冷漠。影片中,对现代城市的冷漠现实不断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强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会有人关注;受到房东欺骗的大卫和tracy住着一栋不断受地铁震颤的房子;房东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当做最好的房客,因为他会定期收到放在邮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态度其实就是现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对这个世界很是厌恶,在目睹一场街边的抢劫案后钻进出租车,司机问他去哪里,他说:“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他选择的态度是逃避。他这种心理在一次和大卫的酒吧谈话中被大卫揭穿,大卫还表示自己不会如此,知道这个世界的罪恶,但仍然坚持下去与它斗争。威廉没有反对,他的想法的确如此,他意识到自己也应该积极面对这个世界,不能再逃避,所以他回家后砸掉了那个让他更感孤独的闹表。并且最后警官问他退休后将要去哪里时,他说:“around,i’ll be around。”可是,大卫的坚持不是盲目乐观,是因为他有动力有信念,那就是对妻子的爱。片子中,可以看到大卫结束和威廉的内心对话回到家后,抱着妻子说:i love you,very much…但是威廉的坚持就有些不得已,而且仅仅是种个人行为。
这是部绝望的片子,它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罪恶和冷漠,但是没有告诉人们怎样避免这种境况的恶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对上帝的皈依吗?可是片子塑造的拥有美好人性的tracy最后也被凶手残忍杀害。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为阴暗的一面,对于美好光明温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卫与tracy的爱情尚且算作这个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线,最后也由于tracy的被杀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里?影片最后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话: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这个结尾太没有说服力,这个世界不是个好世界,如何值得人们去奋斗?
此外,在这个片子中还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中反复论述的观点,新媒介的出现对人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改变。老少警官威廉和大卫,代表了受不同媒介影响的两代人。老威廉是在印刷媒介的环境里成长的,他应该出生在20,30年代,那个时代电视还没有普及。而大卫显然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以他们处理案件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印刷品是有字符构成的,阅读时需要大脑不断的解码、记忆、呼应、总结、抽象,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思维过程,老威廉正是秉承印刷媒介造就的逻辑的、缜密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细节,并以此为线索进行逻辑推理,遇到问题甚至会翻阅古典著作,表现了沉着谨慎的侦案风格。电视是光影和声音组合物,看电视不需要动脑子,人们不费任何力气就能理解电视上的通俗语言和画面,从小就看惯图像偏向视觉体验的大卫的表现是狂噪、冲动、易怒、油腔滑调、满嘴脏话,侦案时也是对着几副现场图片翻来覆去没完没了的看个不停。老威廉给他的几本但丁的书,被他诅咒并扔进抽屉里。
另外,老威廉去图书馆查资料时,遭遇一拨无所事事的同事。他们整年呆在图书馆,只知道喝酒、打牌,威廉责问他们为什么不学习知识时,他们自嘲自己有文化,随即打开唱机,播出的曲子是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在静谧平和的旋律中,老威廉在思考,他们继续打牌取乐。先贤的知识高雅的音乐被人们漠视,在这样的情节中,这个曲子就像文明退化的哀乐。
还有,就是morgan freeman这个老黑人演技实在太棒了,尤其最后回答警官提问退休后将去哪里,他说““around,i’ll be around”时的表情和声音。第一次看见他是在《肖申克的救赎》,当时就觉得他演的那个黑人犯人真特别好。听说他还演过《冒牌天神》,以后一定找机会看。再有就是pitt啦,狠帅,虽然扮演的年轻警官冲动鲁莽。
我们不妨重新列一下7sins表:
罪行 --> 罪者 --> 受害者
暴食(gluttouy)--> 胖子 --> 胖子
贪婪(greed) --> 律师 --> 律师
懒惰(sloth) --> 毒贩 --> 毒贩
淫欲(lust) --> 妓女 --> 妓女
骄傲(pride) --> 美女 --> 美女
嫉妒(envy) --> johndoe--> tracy & mills
愤怒(warth) --> mills --> johndoe & mills
可以看出envy和warth两个罪行连在一起,纠缠地连锁地进行了报复,这大概是本片的最大看点。所以有的人说tracy到底有没有死,要我说很清楚,一定是死了。前面法医检查出john手上第三个人的血和那个纸盒上的血都充分暗示了这一点,大家觉得tracy不会死的主要考虑还是在envy不像前面一样罪者受罪者对应,这一点如果按上面的想法看,也就好理解了。另外一点就是mil会不会死,在我看不会,但是由于他射杀了嫌疑犯会受到严惩。
老so在力劝mil不要开枪的时候说“若你射杀嫌疑犯,就上了他的当,前功尽弃。”这时老so已经看穿john设的局,所以老so会强调说“他想要你这样,他想要你射杀他”。但是john打出了mil的bb的底牌,当时老so绝望地向天看了一眼,就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前面在来的路上john对mil 说“你是否很想揍我,又不用受罚”就能看出mil一直有所顾忌的原因。john自己性命已经无所谓,从表中可以看出他虽然当时对mil手下留情如今却双重惩罚了mil,这也是john认为最后的结局能让mil被人们记住的原因。但mil犯得罪行不至于死罪,从警长说“我们会照顾他”就能看出来(甚至可以说警局对mil的惩罚会依法非常轻,但是为什么老so坚持不让mil开枪,就是不想让john连环计划最终得逞,从某种意义上,这才是最不愿看到的情形),同样在来的车上john说mil会因为他放过他而度过余生,然后又说不是余生,是残生,这句话解释了关于mil的一切。
罪孽,赎罪,洗罪。沉重的字眼。影片中阴暗灰冷的气氛让人有一种时刻想逃离的感觉,孰知就像寂静岭中所说的,我们的罪孽都在我们心里,你到哪都带着它们,每个人不停地赎罪,就是为了有一天能不被镜中的自己吓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