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四星,纯是相对水平比较而言,我给无极都会打三星的,吹捧的话就不说了,冯导都“国民导演”了,再吹就把他吹炸了。所以我只说不好的。
其实两种意见后面代表着两种角度。有人认唐山大地震是历史,就应该能表现真实,至少应该根据真人真事来改编。有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是电影,电影只要让人哭了就行了,至于是不是编的,有没有反映事实有什么关系?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真实不会去看记录片?”
不过请问一下,有多少人去认真找过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和记录片去看的?能找到多少?去找汶川的,又能找到多少?看完了,你们会哭吗?
太多的事情,已经随死者而去。而活者亲历所见的,很多都深埋心底,说出来的,在经历一次次改编后,一次次为艺术和思想服务后,也可能面目全非。
一段人与灾难博斗,而且根本谈不上胜利的惨痛历史,在电影中被轻巧的偷换成了女儿与妈妈间的矛盾,婆婆与媳妇的矛盾,继父与继母间的矛盾,女主角与负心男友间的矛盾……生活剧中常见的各种家庭矛盾,让你如同在看那部室内剧《渴望》。而真正的矛盾——人与灾难,则被抛弃了。
从地震到方家住进新搭的木棚,这中间本来有无数震憾人心惊心动魄的事,但是,竟然直接跳过去,就开始讲震后了。
那它为什么不按它的小说原著叫《余震》,不按它的英文名叫《震后》,一定要叫《唐山大地震》呢?因为制作者心里也门儿清老实叫《震后》的话不可能有高票房么?所以不管怎么样先拿名字把你骗进影院,钱先拿到手再说。反正有了票房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中国导演忒幸福了,国产历史大片太好拍了。找个《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剧情,再扣一个大国难的题材,票房就到手了。
那么《集结号》当初直接改名叫《解放战争》,搭上主旋律快车,让政府投资,逼全明星免费出演,票房不是更高?反正不用研究历史,找部能弄哭人的小说就行了。历史不够催泪,就编个能催泪的来,真实卖不了几个钱,那就给他们上假的。
怎么那些真实的记忆反而不够苦情,不够让人哭么?还是另一种原因——太悲惨了,太让人不能接受了,所以要回避、和谐、修改?
—————引用一篇作者韩松的博文———————————
7月27日,我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发表了一篇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报道,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看了十分震惊,一位市委党校的副研究员,怎么可以从他口中说出“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的话呢?!这话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是冷酷的。我实在不明白,连造成24万人死亡的地震灾难的惨痛都不愿去记得,又该怎样把所谓的“抗震精神”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看了这篇新闻,我又一次想起了30年前的今天由同样一家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那篇题为《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的消息,是对唐山地震的第一篇报道,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
这大概是为30年后的“遗忘”埋下伏笔了吧。我是越来越相信唐山大地震是真的不曾发生过的了。
当然了,没有发生过的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了。从鸦片战争到文革,最好也都不曾发生过才好,中国人经历的一切惨痛和苦难也都是应该忘得一干二净的,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往无前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
————————————————————————————
“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唐山大地震》
抹完眼泪之后,有多少人会想去真正了解过一下那段历史,对比一下电影究竟忽略和无视了些什么。
在这部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
1976年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怎么样的,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震前究竟有没有过地震预警,那么大伤亡是天灾还是人祸?有人需要承担责任吗?
在唐山,在陡河,在开滦,那一刻谁在战斗,谁逃走了,谁苦苦求生,谁趁火抢劫,人性在灾难中如何现出两面?
在灾难后历史是否真正得到了反思,下一次灾难来时是否可以不重演悲剧?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