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故事读后感【6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我看过很多英雄故事书,也了解了很多英雄的事迹,可是让我影象最深的就是《小兵张嘎》这本书了。尤其是被里面的主人公——嘎子那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叫鬼不灵的村子里,有一位姓张的老奶奶,她为了保护村子里的一个八路军,被日本鬼子给杀了。老奶奶的孙子张嘎从小就没有父亲和母亲,一向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死后,嘎子从此就成了一个孤儿,他觉得这帮日本鬼子真是太可恶了,就立下了重誓:必须要为奶奶报仇。在摩云渡村口张嘎巧遇侦察员罗金保,罗叔叔就带嘎子去见钱队长,当上了部队里的小侦察员,他跟着部队到许多地方打伏击战,最终张嘎依靠八路军和自我的信心,杀了杀害张奶奶的伪军,报了仇,又经过上级的批准,得到了一把驳壳枪,使他一下子成了村子里的小英雄。
看过《小兵张嘎》后,使我受益匪浅。我从中感悟到我们要学习小兵张嘎的精神,勇敢的应对一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低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学习他的勇敢和才智,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习爷爷说过:“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暑假时,我再次捧起心爱的书籍——《闪闪的红星》,读了一遍又一遍,被潘冬子的机智勇敢、不畏艰险、顽强斗争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
潘冬子出生在江西省柳溪村,因受地主和土豪的压迫,他决心要向爸爸一样去消灭敌人。潘东子的妈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没有因为敌人对她的折磨而泄露红军的下落,最后被可恨的敌人杀害。保护潘冬子的宋大爹也被敌人带走了,潘冬子辗转又被卖到了黑心的米店老板那里,遇到了杀害妈妈的凶手——胡汉三,潘冬子一把火没能把胡汉三烧死,逃出米店,踏上了寻找红军的征途。
潘冬子机智勇敢,当他被敌人绑架时,找借口喝水故意碰倒敌人手中的碗,用碎片来割绳自救;当敌人和解放军交火时,潘冬子顽强斗争,找准时机,扔石头打掉了敌人的机枪手,帮助解放军(原红军后改名为解放军)得到了胜利;寻找红军的途中,潘冬子不畏艰险、意志坚强,没有因为种种境遇放弃寻找红军队伍。潘东子就是一颗青松,风再大也不低头,雨再猛也不弯腰。
了解潘冬子的故事,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如今,我在和平的年代下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长,这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正因如此,我更要把潘冬子的精神用在今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上,勇敢地面对每一件事,遇到难题不退缩。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珍惜时光、努力读书、强身健体是我当下的责任,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故事就是一段红色历史,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第三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我看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色不改,宁死不屈。这些英雄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坚贞不屈,傲骨凌霜的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就是她。
江竹筠十岁的时候就到袜厂当了童工,后来到一所学校边工边读,抗日战争暴发后,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春,她的丈夫被国民党_杀害,她勇敢地接替了她丈夫的革命工作,6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在一次审讯中,特务拿来一把特制的四棱筷子,用力夹在江竹筠的几个手指间。大汗淋漓,疼痛难忍的江竹筠使尽全身力气喊道“你们可以整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我说出组织,永远办不到!”几天后,江竹筠伤口未愈,特务分子又用竹筷子猛夹她的手指,看她还是不说,就残酷地把竹签子钉进她的指尖,竹签撕裂着血肉,可江竹筠斩钉截铁地喊道“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然后就疼痛地晕了过去。
为了让江姐开口。国民党军统用尽了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等酷刑,简直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江姐被折磨的皮开肉绽,但她坚贞不屈,正义凛然,关键时刻守住了党的机密。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年仅29岁。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困难,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畏缩不前;面对诱惑,又意志不够坚定,犯下了种种错误。我们都应该向这位英雄“江姐”学习,什么事都要坚持,不能放弃。
第四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五天的大别山红色教育培训活动,收获颇多,印象深刻。本次的学习培训活动,通过专题辅导,现场教学,体验教学,音像教学,情景剧教学等多样的红色教育方式,深刻感悟大别山精神内涵。
大别山走出的那300多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仿佛再现眼前;郑维山将军的左后一封信令人感慨万千,顿生敬仰之情;许世友同志一生忠诚,三跪慈母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箭厂河乡红田那300多名忠魂让我肃然起敬;“志仁小道”那崎岖的山路让我在体验教学中感受团队的力量;大别山革命历史,讴歌了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大别山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淳朴民情。
在大别山红色教育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我们了解了此行的目的,任务和纪律,进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在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内那一颗颗璀璨的将星,如山的雕塑让我们心潮澎湃;在苏区首府烈士纪念馆内,十三万烈士纪念墙前重温入党誓词让我们心情沉重而坚定;在郑维山谷里将军石下,听着讲解员附属老将军临终致党中央的信时我们的眼泪夺眶而出;众人穿红装重走红军路,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一次次的震撼,一次次的心灵洗礼,让我们心灵得到升华和启迪。
我们要学习大别山革命前辈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工作,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要传承和发扬大别山精神。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把大别山精神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开拓进取,创先争优,为经济事业的发展建功立业,殚精竭虑,为党旗增光添彩。
第五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红色之旅》再次把我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大地,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为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历史的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看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至此,我似乎已经明白《红色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我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为之震撼和感动吗?
当我驻足于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取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个人比较喜欢红色经典的小说,没事的时候也会经常看一些这样的书籍还有电影,因为我总觉得这是我们国家诞生的标记,没有这些书籍、影音制品,我们怎样样看到我们国家一步一步的富强?所以红色经典是十足的珍贵的。
第六篇: 红色故事读后感
学习了《朱德的扁担》这篇党史小故事,给我感触很多。老一辈的革命家,以身作则,不怕辛苦,不怕牺牲,和战士们翻山越岭去挑粮食,晚上还经常整夜研究怎么样跟敌人打仗。战士们怕把朱德爷爷累坏了,就把他挑粮食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可是,朱德爷爷却又做了一根扁担,还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为了防止再被拿走,他郑重地对战士们说:“谁藏我的扁担,我就要批评他”。
朱德爷爷每天和战士们去挑粮食,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陡峭的山路。从这件事我想到了:山路上有许多尖尖的石头,穿着草鞋,一不小心脚就会被石头扎破,况且还挑着满满一担粮食,更容易把脚扎破,一不小心还会从山上滚下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以身作则,勤劳能干的革命干部。
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他们用血汗换来的。我深刻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和意义,在学校,要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家里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做一个有用人。
让我们为了祖国的未来,加油、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