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锦集4篇)

【www.stokuaidi.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锦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羡慕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

  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

  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后”多么好学的曾皙,课后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子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3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启发引导,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纳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失分寸地赞扬、鼓励。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惯,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子和其余三个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气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有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情觉察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师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在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而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子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的,《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对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评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得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吗?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是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课。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4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延伸阅读
读后感读后感是阅读书籍、文章等作品后,将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整理而成的应用文体,属于读书笔记的常见形式,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核心范畴。其核心在于以“读”触发“感”,既包含对原文思想的提炼与延伸,也涵盖由阅读引发的个人反思、社会关联或情感共鸣。写作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第15章读后感范文汇总六篇
2025-10-09
读后感读后感是阅读书籍、文章等作品后,将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整理而成的应用文体,属于读书笔记的常见形式,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核心范畴。其核心在于以“读”触发“感”,既包含对原文思想的提炼与延伸,也涵盖由阅读引发的个人反思、社会关联或情感共鸣。写作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篇章读后感范文(精选四篇)
2025-10-09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800字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5-10-09
读后感读后感是阅读书籍、文章等作品后,将获得的感受与启示整理而成的应用文体,属于读书笔记的常见形式,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核心范畴。其核心在于以“读”触发“感”,既包含对原文思想的提炼与延伸,也涵盖由阅读引发的个人反思、社会关联或情感共鸣。写作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游记第24章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
2025-10-03
开拓者,汉语词语,在以前专用来称呼那些发现未知土地或是在未知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为开拓者的读后感心得(合集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10-03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500字【汇编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5-10-03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党史国史读后感300字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2025-09-10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5-09-10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优良家风争做时代新人读后感800字(通用6篇),欢迎品鉴!
2025-09-10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优良好家风争做时代新人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5-09-03
  • 推荐访问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stokuaidi.com/www/caches/caches_template/default_lx/content/show.php on line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