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为了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摆脱中国革命的困局,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写就了《实践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哲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高度概述和总结,还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深刻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实践论》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实践论》一开篇就对实践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分析。毛泽东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此,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赋予了“实践”更广义的解释。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毛泽东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突出实践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毛泽东也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不与具体的条件、实际相结合,超越时空,就会失去生命力。《实践论》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践论》强调了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开端,“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从实践出发分析了认识的整个过程,通过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与联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规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传统的认识论提升到了实践认识论的高度。
人的认识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要明晰这种联系,需从认识的整个过程中去把握。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中人的认识要经历两次飞跃。在“实践—感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认为由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充分,在持续的实践中人会将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重复多次引发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形成概念。在这一环节会进一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在“理性认识—实践”的环节,人们会拿“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第二篇: 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第三篇: 毛泽东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句话拉开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序章。这种实践观念正是来自于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时在延安写的《实践论》。
为了扫清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为了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这篇《实践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感慨道:“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为何“不能不写”?因为当时党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4年统治,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惨痛的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刻的反思。在长征胜利后,共产党有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时间,这段时间毛泽东同志比较集中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理论思考和概括总结,于是有了《实践论》的出世。《实践论》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党内思想在严峻时刻下仍然没有统一的困境,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主观主义错误思想提入到了历史的垃圾堆。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当时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抽丝剥茧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为后来党取得革命胜利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现代中国人都知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实践论》的具体体现,80多年前成书的《实践论》或许在面对的困境和现在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明珠一般的光辉,为我们提供着伟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