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践论》读后感集合5篇

读后感 |

时间:

2022-10-14

|

【www.stokuaidi.com--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论》读后感1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从高中的文综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一、《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举例来说,如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的实践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

二、《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我们高中学思政时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同时还要做实验的原因,即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这也就是我们从书本上所了解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当然,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或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再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当时与中国处于同等地位的国家使中国倒退五十年。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又观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提供前提,更确切的说为中国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些都无不证明:实践与真理不是凭空捏造的,实践是需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需要真理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实践论》读后感2

1937年4月开始,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讲授哲学,并为此撰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毛泽东在抗大的授课也就此中断了。这短短几个月的授课内容,凝结为影响力广泛的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两论”常读常新,每每捧起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今年3月来到中央党校学习,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我翻开原著重读“两论”,读出了不一样的感悟。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极其朴素的哲学著作,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炫技的表达。但它们却是极其深刻的哲学著作,是中国革命史的哲学升华。“两论”的思想价值和历史贡献毋庸多言,我自己也从小学开始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两论”最基本的哲学内涵。但这次重读“两论”,读出了两点新体会,即《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指导我们开新局、谋变局的重要哲学著作。

《实践论》不仅告诉我们要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更告诉我们要发现新情况、提出新任务、创造新理论、开创新局面

《实践论》阐释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规律和真理发展的规律。此前每次读到文中引用的斯大林“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这句话时,仿佛就已经把《实践论》内涵都吃透了。但事实上,毛泽东接下来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实践论》最后一部分重要内容,但也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一部分内容。“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原来,“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并“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都不算真正完成了认识运动。“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

运用既有理论改造世界,远远不够。这飞速变化的世界,推动我们不断改造理论、创新理论,不断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开创新的局面。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真理的道路。”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未要求人们不管何时都要原封不动地将他们的理论作为实践准绳。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时代不断给我们抛出新课题、提出新诉求。若我们僵化固守既成理论,无视新情况新问题,那我们便只能成为“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的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生命延续,是被中国新时代发展实践验证的真理。结合最近两年多的工作,我深刻体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程,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运用实践论的哲学原理方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鲜活案例。

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再布局?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些都是新征程中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寻。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峻局面,党中央高瞻远瞩、指挥若定,及时果断调整治港治澳方略,以治本之策维护香港长治久安。同时,依托大湾区建设这个大平台,不断推出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的政策利好,全力支持港澳在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一系列刚柔并济、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揭示了“一国两制”实践规律,在实践中极大丰富完善了“一国两制”理论,充分体现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谱写了新时代的“实践论”。

《矛盾论》不仅告诉我们要重视矛盾,更告诉我们要重视研究矛盾的变化,从而谋变局、求胜利

关于“变”这个问题,《实践论》已经通过论述“知”与“行”的关系明确指出,变化是第一位的,因而“行”也就是实践是第一位的。《矛盾论》则进一步从认识方法、实践方法的维度揭示了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矛盾是辩证法的基石,从黑格尔、马克思到毛泽东,都将矛盾学说作为自身哲学建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细细读来,毛泽东提及的矛盾和西方哲学史中所指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毛泽东提及的矛盾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情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创造性发展。只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打破传统辩证法对我们头脑认知的桎梏,才能真正领悟《矛盾论》的伟大。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一般性——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基本概念大家耳熟能详。因此,不少人便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掌握了矛盾学说的精髓,反而忽视了《矛盾论》深藏的动人之处。如果说这次重读《实践论》,我读出了“新”,那重读《矛盾论》,我读出的就是“变”,而推动“变”也要注重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矛盾论》中,矛盾是不平衡、不对等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同时矛盾又是发展变化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相互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通常我们得出的结论便是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当我们站在“变”的角度看问题,其实居于变化主动地位的往往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换句话说,就矛盾性质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守”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攻”方。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希望保持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警惕矛盾次要方面的变动,将这种变动程度始终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不至于冲击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某一事物的性质,那便要积极推动、促进矛盾次要方面的发展变化,用我们希望的矛盾次要方面取代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使得事物的性质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改变。大是小变来的,强是弱变来的。小可博大、弱可胜强,无论是中国革命战争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相反,如果眼光只盯着当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忽视或者无视变动中的矛盾次要方面,那么盛会变衰、强会走弱。

空谈矛盾其实毫无意义,仅仅知晓概念和大道理也毫无意义。实践面对的是“前所未料的情况”,而研究矛盾便是研究变化、探求变局之源。只有重视变局、正视变化,真理才不会沦为教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路也才能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达。

写到这里,马上跳入我脑海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在小小的桌子上唱出了精彩的大戏”形象地描述了澳门在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作用。为了解决澳门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横琴岛为载体率先在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横琴岛小小106平方公里,探索的是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大文章,探索的是大湾区市场一体化、高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的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正印证了《矛盾论》中阐释的“以小见大、小突破带动大变局”的朴素道理。

《实践论》读后感3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实践论》。感觉真是半晕半懂,大约是个人水平实在有限吧,在这里我就随便说说第一感想好了,请读者多多包涵。

《实践论》,顾名思义以实践为中心展开论述。开篇先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又详细的从各方面分析“实践”这个词语。全篇当中引用了许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打了一些比方使得论证更为具体。这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上网搜索便可知道这篇文章还有着很强的政治地位,在革命中起了引导思想的重要作用等等。几十年过去它依旧被人们传送着,以科技的手段出现在我面前的电脑上供人研读,自然也是对它价值的无声肯定。

但是对于我来说,假若没有人告诉我它的价值,可以确定,我是根本看不出它有这么高的社会地位的,因为我很少接触这么专业的哲学,通俗的说,就是不懂行情,所以发现不了它的价值所在。

它是俞伯牙,可我却不是钟子期;它是千里良驹,可我却不是它的伯乐。

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啊。

人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又有多少只是生命的过客,匆匆的来,匆匆的去,何以匆匆,奈何匆匆。

实践论读后感不过,幸好,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可以理解你的人的,要不然,又怎会有那么多人称颂这《实践论》呢?《实践论》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地位了吧。

再回过头来,谈谈我对“实践”的看法吧。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某件事是否可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实践。所以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就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见实践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不同的事,实践的方式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我们应当理性、智慧地实践。实践前先考虑一下执行之后是否会带来伤害和不必要的损失,不可为了好奇心而实践所有的事情,例如抽烟吸毒等是万万不能尝试的;实践过程中还要细心谨慎,认真执行,不要因为细小的疏忽而使得结果差以千里;也不可半途而废,坚定了目标就没有放弃的道理;实践完成后,应该认真总结,让这次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不如意,但是,应该尽力去克服解决,才能有所收获。

请大胆的去实践吧!

《实践论》读后感4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句话拉开了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序章。这种实践观念正是来自于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时在延安写的《实践论》。

为了扫清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为了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这篇《实践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感慨道:“我们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能不写的。”

为何“不能不写”?因为当时党正接受着严峻的考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4年统治,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惨痛的教训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刻的反思。在长征胜利后,共产党有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时间,这段时间毛泽东同志比较集中地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理论思考和概括总结,于是有了《实践论》的出世。《实践论》的出现,打破了当时党内思想在严峻时刻下仍然没有统一的困境,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主观主义错误思想提入到了历史的垃圾堆。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当时政治局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抽丝剥茧的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为后来党取得革命胜利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现代中国人都知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实践论》的具体体现,80多年前成书的《实践论》或许在面对的困境和现在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明珠一般的光辉,为我们提供着伟人的智慧。

《实践论》读后感5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延伸阅读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党的自我革命读后感10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8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神奇的玩具店读后感集合4篇,欢迎品鉴!
2024-04-28
《天朝的崩溃》(又名《鸦片战争再研究》)是200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茅海建。主要讲述了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史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8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党的自我革命读后感500字左右【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8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朝的崩溃读后感600字范文汇总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8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今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语近人读后感汇编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京瓷哲学贯彻顾客至上主义读后感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2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爱的中国读后感200字汇编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6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人民服务读后感500字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26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愿望的实现读后感集合6篇,欢迎品鉴!
2024-04-26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