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读音是shìjì,汉语词语,意思是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范文(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
徐一戎在各农场、各市县指导农民种植技术时结交了大批农民朋友。
他在农民朋友眼里,是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把势”,向他请教水稻问题可以在任何时间把电话打到他的办公室或者家里。
有时候,徐一戎外出了,老伴康静云就做起了义务记录员,哪里来的电话,问些什么问题,都记在专用的记录本上,等徐一戎回来时逐一给予回复。这么大量的电话不分时段地打来难道不会影响徐一戎休息吗?徐一戎的老伴说,“农民的问题时常都是在下地劳作的时候产生的,而农民起早贪黑地劳作,问题也是随时都有,徐一戎也是一早一晚在家,这时更有时间跟农民交流。如果哪天没有农户打来电话交流地里的情况,他倒休息不好了。”
有时,还有人登门来访,他都热情接待,对所提问题都认真地给予解答,直到对方满意而归。
【篇2】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
徐一戎1924年出生。1951年,他来到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担任技术室副主任。上班后,他把即将开发的10余个农场走了一遍后,看到这些农场有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块,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梦被点燃了。
北大荒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储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但又因为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一年中有8个月都在冰雪的统治之下,冻土层最厚达到2.5米,所以人们不敢在这里大面积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对温度十分苛求,最怕冷害。过去,在北大荒的种植史上,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即使科技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也是不可抗拒的。
不信邪的徐一戎一头扎进稻田里。种子是第一道关口。短短几年,徐一戎行程近万里,搜集到近千份水稻种子,进行试种。1984年,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点推广的“合江19号”突破直播水稻亩产千斤大关。寒地水稻禁区的大门第一次被叩开,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样,进入北大荒主栽作物的行列。但是,北大荒每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低温冷害,每一次冷害都是水稻的灭顶之灾。尤其是水稻进入孕穗期后,如果连续三五天出现17℃以下的低温,水稻就会遭受低温冷害大幅减产,大片水稻就会空壳、瘪粒,重灾区平均亩产竟只有二三十斤。直播技术把水稻的生长过程控制得再好,也无法弥补水稻在特殊冷害年份所欠下的积温,而积温不足就会导致水稻大幅减产。恰在此时,一名日本稻农在黑龙江方正县推广旱育稀植技术。徐一戎前去考察。回来后,他心里像开了一扇天窗般的亮堂:旱育稀植将稻种播在温室苗床上,待长成秧苗后再插秧入田。这么一来,至少可以帮助秧苗在生长的第一个月抢到300℃的积温。制约水稻稳产、高产的“紧箍儿”似乎有了解开的可能。
【篇3】徐一戎北大荒事迹故事
大学毕业后,徐一戎一心想从事农业科研。但当时的东北还是“沦陷区”,徐一戎不愿意为侵略者卖命,断然拒绝了学校的分配。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徐一戎来到北大荒莲江口农业实验场,当上了技术室副主任。他很快走遍了即将开发的10多个农场荒原。看到这里2/3是低洼地块,徐一戎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梦被点燃了。
北大荒位于北纬40°10′-50°20′的高寒地带,一年之中1/3的时间在冰霜笼盖之下,冬季最低气温-40℃,冻土层最深达2.5米。历史上,这里一直以麦豆种植为主,几乎与水稻无缘。
徐一戎想改变这一切。在合江实验农场的小土屋里,一切都从零开始。水稻啥时候种最好?种植密度、施肥量多大才合适?徐一戎决定从基础试验干起。白天,他和农场职工一起光着脚,拉犁翻地,弯腰插秧,顶风冒雨观察记录;晚上,把当天的观察记录梳理好,整理主要数据,记录气象日记和温度变化。短短几年,就摘录了32本笔记、4000多张摘录卡。
种子问题是第一道关口。为寻找适宜北方寒地的水稻,徐一戎开始了寻找种子的“万里长征”。他四处写信求援,只要得到一点线索,不管百里千里,都要赶去寻求。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一走就是十几个地方。由于走得急,坐车经常没有座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站着站着就睡着了。困得难受,就钻到座位底下的狭小空间躺一阵,为此还经常被乘务员轰来轰去。
这样颠簸6年多,行程近万里后,徐一戎收集到了近千份品种材料,为北大荒寒地水稻开发第一代品种提供了难得的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