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育心理学术语教学设计: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学设计:200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学设计: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作战
南京、上海解放
能力培养
1.分析理解:中共中央对战略大决战时机的抉择,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2.比较辨异:三大战役都是战略大决战中的一环,其作战策略各有特点,同中辨异,异中有同,通过比较理解其战略意图。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敌我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的胜利成为定局。
2.渡江作战的成功,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向南方的大进军,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3.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学习重点(重点我关注)
把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概况及意义。
学习难点(难点我突破)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作战特点及作用。
一、自主学习
1、新知我能懂
战役
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战果
意义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渡江战役
2、问题我解决
三大战役的作战特点及作用各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探究我出招)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略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
三、展示反馈(展示我精彩)
1.为什么中共中央决定在1948年实行战略大决战?
2.为什么党中央首先在东北发动战略决战?
四、点拨提升
1、点拨我提升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挑战我接招
为什么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这说明了什么?
五、达标检测(收获我快乐)
1.率领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国民党将领是 ( )
A.傅作义 B.杜聿明 C.张治中 D.李宗仁
2.北平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
A.1948年1月31日 B.1948年12月31日
C.1949年1月31日 D.1949年12月31日
3.渡江战役的目标是( )
A.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B.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C.三支大军挺进大别山 D.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
A.解放了许多城市
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6.国民党统治在中国大陆覆灭的标志是 ( )
A.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国民党败逃台湾
7.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 B.蒋家王朝的灭亡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三大战役的胜利
布置作业:
收看电影《大决战》。
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2.能力目标: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进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爆发及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四、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1947年,我方三大主力军挺进中原,它们互为犄角,“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胸膛”,敌我双方的最后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况,去感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2.自主学习:
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阅读的形式可多样化。(默读、朗读或齐读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3.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如何用行动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教学难点: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第一课时
1、导入
出示毒气罐、已销毁的日军遗留在华化学弹、毒气弹的主要分布图。
日本的毒气弹为什么会遗留在中国的土地上呢?除此之外,日军还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抗日战争,去回顾那段屈辱但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
2、勿忘国耻
活动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残历碑”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残历碑”上的内容。
2.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东三省的沦陷。
3. 九一八事变后,有一首歌曲广为传唱,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这首《松花江上》。
你能体会出这首《松花江上》表达的情感吗?
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4.师总结: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勇反抗。这是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好河山,人民生灵涂炭,国土惨遭蹂躏。
活动二:七七事变
1.出示图片:日本老兵下跪。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
2.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关于卢沟桥事变,大家了解哪些知识呢?
3.出示卢沟桥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向大家介绍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4.师总结: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活动三: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1.出示一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你们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播放视频)
2.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达到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3.2014年2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想一想:我国为什么要把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牢记我们民族和国家遭遇的耻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
4.自读课本67页罗伯特 威尔逊日记节选的内容,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手段,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之情,进一步引导学生牢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民族的耻辱。
5.师总结: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都是最屈辱的记忆,这些是民族的苦难,国家的灾难,我们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永保和平。
三、众志成城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具有爱国精神的全体中华儿女又是如何去做的呢?
活动四:众志成城战敌人
1.卢沟桥上的抵抗
在位于北京卢沟桥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厅里,有一座名为“铜墙铁壁”的雕塑,你能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吗?
这幅雕塑名为“铜墙铁壁”,意思就是说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爱国精神的全体中华儿女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犹如铜墙铁壁一样阻挡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在抗日战争中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体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
2.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3.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攻克据点近3000个,歼灭日伪军40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4.师总结: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千百万爱国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活动五:抗日英烈故事会
同学们,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一大批优秀的抗日将士用生命和热血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支支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下面,我们就来召开一个“抗日英烈故事会”,把这些抗日英烈们的事迹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1.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上旬的一天夜里,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等八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转移,主动吸引敌军火力,英勇抗击。在弹尽被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毅然集体投江,壮烈殉国。她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她们的壮举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为纪念八位女烈士,1988年八女投
江纪念群雕在牡丹江畔落成。
2.视死如归的赵登禹
抗日英雄赵登禹是第二十九军将领。在喜峰口战役中,他率部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他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在镇守北平南苑的战役中,他虽身负重伤,但仍指挥作战,不幸壮烈殉国。临终时他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
赵登禹的遗骸被葬于卢沟桥畔。北京有一段路被命名为“赵登禹路”,以纪念英烈。
3.出示课本70页反映抗日救亡运动的浮雕组图。这几幅浮雕中,你能看出全国人民是怎样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吗?
第一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自愿为抗日战争运送粮食和物资的场景。
第二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自愿为抗日战争修筑工事的场景。
第三幅浮雕表现的是民众上街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战争的场景。
第四幅浮雕表现的是海外侨胞为抗日战争捐赠物资的场景。
4.同学们,听了先烈们的革命故事,听了爱国民众的抗日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5.师总结:在这场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爆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曾经历战争带来的苦难,也不曾体验战火中的硝烟,但我们要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记住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雄们,秉承英雄的精神,为实现中国复兴梦而努力。
5、课后实践
课后再搜集一些抗日爱国故事,把这些故事分享给你的家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4
1、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日寇投降、人们欢庆抗日战争胜利图片。
这样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胜利的取得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2、中流砥柱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主张全民族抗战,持久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并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为全国人民树立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音频)
活动一: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2.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再去仔细了解一下西安事变。
3.师总结: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活动二:艰难抗日
1.游击战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全民参战,开展灵活多样的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出其不意、遍地开花,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军事创举,谱写了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光辉篇章。
2.抗日根据地出现了哪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
播放南泥湾精神视频。
由于敌人的疯狂扫荡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生存遭遇严重的危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共产党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活动三:小小辩论会
1.请以“今天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是否还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题开展一次辩论活动。
2.把“烂泥湾”变成“好江南”靠的是什么精神?
3.师总结: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已经达到丰衣足食的标准,甚至远远超过丰衣足食,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要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要铺张浪费。
活动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1. 出示课本73页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图片,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和重庆人们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胜利后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
2.抗日战争胜利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想一想:9月3日被我国确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我国为什么要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呢?
是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因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4.师总结:在这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饱受战争苦难的广大人民渴望和平,中国共产党也力主和平建国,但是国民党却再次挑起战争,发动了全面内战。这场战争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活动五:内战烽火
1.为什么抗日战争以后4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呢?
因为抗日战争后,国内主要存在两大势力——共产党和国民党。
由于美国的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人民内战,经过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垮台。共产党还要做一些为新中国成立所必要的事情,所以,抗日战争胜利后4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
2.过渡: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欢笑与喜悦之中。但就在人民渴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仍然妄想把中国变成由大地主、大资本家统治的国家。在美国的支持下,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撕毁了停战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活动六: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共歼灭敌人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
PPT展示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照片。
活动七:铭记先烈
1.军民一家亲
阅读相关链接,展示相关图片,感受军民之间的真挚感情。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
2.革命英雄需铭记
(1)展示阅读角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3)想一想:了解了这段历史,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英雄们?
四、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的新中国。我们一定珍惜的幸福生活,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活动比赛 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多媒体投影:1946年6月;1974年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后,战争形势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板书: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在这个目录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并且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1、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2、怎样进行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大概用5—6分钟的时间)
二、四大战役
(一)、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A、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到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阶段)
B、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二)、四大战役:
(本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来进行:)
1、课前准备: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选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四个专题中的一个专题,并且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以待备用。
2、具体要求:
A、了解各大战役的背景。
B、掌握各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及其指定根据。
C、了解各大战役的基本进程和基本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