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静女》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古诗文诵读”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辉煌成就;在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有的要达到背诵程度;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说学生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常识,对古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上就显得薄弱的多,在这方面就需要多下功夫。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了解此诗表现的情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理解赏析,掌握古诗诵读要读准字音的要求,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六、说教法与学法
诵读、讨论。
《诗经》中的诗篇,原本就是歌曲的歌词,重视节奏和韵律,需要多诵读,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和节奏。《静女》中热烈而纯朴的恋情,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有深切的感悟。
依据: "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
七、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古典女子图片,播放古典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和图片中引入课题。
依据: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二) 自主学习,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2、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俟见蜘蹰娈 贻
彤管 炜怿 归荑 洵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依据:反复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三) 学生讨论问题,分组展示:
1、第一节写了什么?这对恋人的性格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相会时,静女给男子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大加赞赏?
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试着翻译全诗,要求忠于原文,尽量押韵。
依据: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更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四) 分组诵读,体会并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提问:还有哪些诗歌中用到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提问:有哪些流行歌曲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谈谈它的作用。
依据:学习品鉴诗歌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容易理解,而流行歌曲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依据:回忆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七)板书设计
相俟(约于城隅不见人)
相见(贻我彤管思情人)
相悦(爱屋及乌重归荑)
第2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方法。
4、学习从所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重难点:重点:
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难点:
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样子。)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匆匆”,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课件简介作者及作品。
(这篇讲读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写与1922年3月28日。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创业者之一。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匆匆》这篇课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思路。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个日子,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三、检查由字到词到句的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抽检学生字词学习情况
2、理解几个不常见的词语:确乎、涔涔、潸潸、凝然、徘徊、赤裸裸、遮挽、伶伶利利……
3、易错字词强化听写练习。
四、学习第一段:这一段写什么?怎么写的?
作者提出问题有没回答呢?(2、3、4答)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件展示课时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意图)及思路)
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谁来说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板书:时间要珍惜)你们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呢?(通过朗读,体会欣赏文章语言,特别是抓住作者具体写时间匆匆的语句去体会理解。还可以学习他的写法联系自己实际理解。)对,学习从所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坚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二、朗读理解、欣赏,深入体会。(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主要通过评价朗读和对语句表达方法的理解这两方面进行。)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表达创作意图的语句。然后理解句意,体会表达方法,质疑,做好批注。
自学后小组汇报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2、请同学们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汇报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时间匆匆,要珍惜这个创作意图的?
○1“燕子去了……”运用排比,对比,设问表达。朗读注意轻重音用描述性语气,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念。
○2“在默默里算着……”运用数字换算(约二十二、三岁)比喻。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出作者无限感慨的语气。
○3“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
这段话写什么?(具体回答了时间到哪去了的问题)l
理解“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的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
用几个两个字的词,概括说说时间在哪里?(在洗手、吃饭、默默、睡觉、叹息的时候)(排比)朗读排比句。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两个拟人化的动词,起到了什么作用?(让无形变有形,在我们眼前“时间”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谁来朗读,读出时间的匆匆顽皮?l
小结:这里用拟人、排比等表达方法,具体的描绘了不经意间时间流逝于平常日子里的情景。
○4“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问一问自己,能做些什么?问一问自己想问的人能做些什么?
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雪,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呢?我何曾有着些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阳春,被盛夏取代;如黄叶,被秋风带走了。
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1、导入:明确目标,复习字词。
2、听读,欣赏语言和艺术美。
3、配乐朗读练习,思考欣赏感悟(一部分一部分的朗读欣赏)。
4、仿写练习
1、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是什么意思?
3、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4、指导朗读。
5、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师生一起总结课文。
1、时间是怎样匆匆溜走的?
2、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度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完成《辅导练习》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来去匆匆珍惜时间
留下痕迹
第3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以上各句中划线词为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3.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四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形成板书。
一、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5.课堂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附: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第4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我们要诉说爱、感受爱、表达爱。《抱抱》这本书就是这样通过各种动物间不同的抱抱来表达爱的绘本。其实在众多的绘本中,很容易发现这本《抱抱》,它的封面是猩猩妈妈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小猩猩,闭着眼睛,很陶醉,而小猩猩却睁着眼睛,悄悄地看着外面。这本书画面主体很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大,线条清晰,很引人注目。绘本开本也很大,适合集体阅读。翻开书看后发现,此书几近无字书,书中只有“抱抱”、“妈妈”以及“宝宝”大大的字样。故事主要情节是小猩猩看见许多妈妈在和自己的宝宝抱抱时想自己的妈妈了,大家帮助它找到了妈妈。但是怎样很好地把无字绘本介绍给孩子,唤起孩子的阅读欲望以及读懂它?此绘本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教育信息和教育价值?这些是设计这节课重点考虑到的问题。于是根据中班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的发展特点,及《纲要》中对幼儿园语言教育提出的要求。着力组织适合中班孩子的语言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去发现教育教学的资源,鼓励、引导、支持孩子积极参与活动,把教育内容有机地蕴含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作用于孩子的活动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从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鼓励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这些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抱抱》。
(二)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初步感受并用语言较清楚地表达它们抱抱时的内心感受。
2.借助音乐、动作、讨论等手段,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义:亲情、感谢、友谊等。
3.体验和同伴共同阅读,体验阅读绘本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活动中,我将“观察画面中动作和表情”作为重点,“理解作品中抱抱的不同含义”作为难点。
(四)活动准备:
我从下面两部分做充分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准备:
(1)《表情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中初步感受做各种表情时五官的变化。为幼儿学习利用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和表情的方法,感受并表达动物们抱抱时的内心情感做准备。
(2)《抱抱舞》:让幼儿在舞蹈中感受与朋友抱抱带来的快乐。
2.物质准备:
PPT、音乐《爱我你就抱抱我》、绘本《抱抱》、垫子、教棒
二、说教法:
活动中,我运用以下教学法完成本次活动目标:
(一) 游戏法:
运用律动帮助幼儿在拥抱中放松心情,感受抱抱时的内心情感。
(二) 观察法:
通过观察重点画面的方法,为幼儿能用语言较清楚的表达动物们抱抱时的内心感受做准备。
(三)引导谈话法:
通过提问谈话活动,引导孩子认真倾听,大胆回答问题。
(四)行为体验法:
行为体验式法教学不仅对孩子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活动中,我将通过帮小猩猩呼唤妈妈的方式让幼儿的心灵去感受、体验小猩猩想妈妈的心理。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将为孩子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让幼儿在跳跳、看看、说说、抱抱的过程中进行活动。
四、说活动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活动。
(一)开始部分:
借助音乐律动、体验拥抱
开场利用律动《爱我你就抱抱我》让孩子在拥抱中放松心情,并在旋律中体验抱抱产生亲切感,为感受抱抱时的内心情感做铺垫。
通过提问问题“喜欢和谁抱抱?为什么?”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并支持和鼓励孩子能大胆的说出来。这为绘本阅读的准备。这一环节是为落实活动目标第一条。
(二)学习部分:
学习观察画面,为绘本阅读做准备。
1、《纲要》指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刚才孩子们的真实体验进行梳理回馈,直接导入动物的抱抱。设计导语:“孩子们,今天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开心地和它们的妈妈抱抱呢!让我们看看它们是谁?它们是怎么样抱的?”刚刚和同伴拥抱过的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动物会是怎么样抱抱?带着这些好奇的疑问,我将先逐一出示从绘本中抽取三幅动物妈妈抱抱的重点画面做成PPT(大象→长颈鹿→河马),引导孩子学习通过观察画面中动物的动作、表情的方法来体验拥抱带来的感受。孩子的们的观察表述词汇是有限的,这时把三幅画面集中,引导幼儿观察出它们都是闭着眼睛,久久地抱在一起,闭着眼睛,很温馨、陶醉。这样的词语的引入帮助幼儿更准确描绘拥抱的状态,给孩子一个提升,让孩子们在动作中感受和理解。
2、出示小猩猩→认识小猩猩→观察小猩猩的表情变化的过程:
介绍主角:小猩猩,用它只有一岁,不太会说话的介绍,唤起幼儿帮助它的愿望,并结合观察小猩猩的动作和表情来感受小猩猩内心的手段,激发孩子迫切想去了解小猩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绪,帮它把故事中发生的事情说出来。引出故事《抱抱》。
(三)引出绘本,和幼儿共同阅读
1、和孩子共同阅读,鼓励孩子把看到的说出来。
孩子有了观察以及把观察到的说出来的经验后,过渡到绘本的阅读。并且把小猩猩的图片黏贴在绘本上,让这个小猩猩图能从书上跳下来,到孩子身边进行互动,引发幼儿更加积极地观察画面和主动表述的愿望。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幼儿更关注作品。
绘本教学中集体阅读策略有重点画面的阅读,孩子们和同伴边阅读边议论,也有带着问题阅读的方式,这些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让孩子们有目的的读,有思想的读,让孩子在充分的预期和感受后再读,体会作品的精髓,体会作品中抱抱的多重含义,落实活动目标第二条。
2、故事的____:
(1)小猩猩仰头大声呼喊的图片:是为了让孩子能掌握运用观察动作、表情的方法,体会小猩猩着急、伤心、难过,想念妈妈的情绪。以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帮小猩猩找妈妈,一起呼唤小猩猩妈妈的游戏让孩子宣泄内心的情感。
(2)猩猩妈妈伸长胳膊,跨着大步的图片:引导孩子更熟练的掌握通过观察动作、表情的方法来了解猩猩妈妈的心理想法。
(3)小猩猩和妈妈紧紧拥抱的图片: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与自己妈妈拥抱时的内心感受。
(四)结束部分:
大家抱抱,体验爱的快乐。
1、《纲要》指出: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结束时我积极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老师抱抱,共同体验拥抱带来的快乐。
2、寻找绘本《抱抱》:
最后利用找书的游戏,激起孩子们要完整欣赏绘本故事的兴趣。当孩子们得知《抱抱》的书一直藏在身边,亟不可待地寻找,迫切地阅读愿望,使我想到周兢老师说过: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审美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在今天的活动中无法自我完整的阅读,有点遗憾。但在整节活动中,为营造了温馨、温柔、温暖的情境,如孩子们坐在软软的垫子上上课,老师、孩子们的各种拥抱姿势,音乐韵律的烘托,找到藏着的书后的喜悦,让孩子们的心情一直在被关注着,被暖意包裹着。
绘本教学,让孩子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喜爱阅读,愿意阅读,会读,是绘本教学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会继续努力的。谢谢大家!
第5篇: 公开课教学设计
《静女》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静女》,下面我将从以下这八个环节来进行汇报两课时的教学实施。
1、 教材分析
《静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职业学校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漫步古诗苑是整套教材的第一个古典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所以以《诗经》中《静女》为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2、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12级(11)班,职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不少学生对学习欣赏古诗词有很多的胆怯之处。但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喜欢讲故事、搞活动、搞表演。先做好设计来激发学生表现欲,再利用学生优势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能充分参与学习,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变劣势为强势。
3、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
情感目标: 1、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教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这样两点: 1、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编、演鉴赏诗歌,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
5、教学构思
我将以活动单导学的模式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发活动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明确任务,完成任务。第二课时,课前让学生进入我的博客,浏览情景剧的有关知识以及表演视频。通过对学生所创作的情景剧进行模拟表演的方式来进行。
设计意图:两节课都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每一项活动归纳一个主题, 借用
信息化教学来展示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形式非常的感兴趣,在课前就对课堂充满期待。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在鉴赏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改编情景剧创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完成难点教学。争取以生为本,文道并重。
6、教法、学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同时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勾画圈点法,情景练习法等学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图片、视频、音乐等。
7、教学过程
首先,我先说一下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以下这五个步骤来进行的
(1)情景导入,温故知新
首先进行第一个活动,活动主题为“《诗经》源头探爱情”。
活动任务:让同学们回顾初中时所学过的或知道的《诗经》中优美的诗句,
进入情景导入。
然后进行第二个活动,活动主题为“众说纷坛知《诗经》”
活动任务1、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诗经》是什么?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2、按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哪几部分?
3、《诗经》有哪些表现手法?
4、这些诗歌开创了我国诗歌的什么主义传统?
意图通过以上四个任务让学生对初中时所学的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能进一步的巩固,温故知新。
(2)诵读感知,领会诗意
接着进行第三个活动,活动主题为“形式多样读《静女》”
活动任务:
(一)、检查预习,朗读正音。
(二)、学生诵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的学习读是关键,所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四言诗节奏,读准字音,读出通假字,读出语调,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朗读,再跟读,练习读等环节,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也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
(3)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进行以下这四个内容:
1、学生质疑教师或学生 解疑课件展示疑难生字词
2、根据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并请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 要求:读出重音,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4、教师总结诗文内容。展示诗文内容。
然后进行第四个活动,活动主题为“满怀深情赏《静女》”
1、根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静女进行分镜头描写。
2、怎样看待“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句话?
3、诗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4、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
5、为什么青年最喜欢变通的荑草?
以上五个活动任务从难度设置上做到了层层深入,这样能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和突破。
(4)表达交流,总结延伸
进行第五个活动,活动主题为“简简单单悟爱情”
通过下面两个活动任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2、多媒体展示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5)、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小组为单位请根据《诗经》中的“爱而不现”及睹目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改写成情景剧, 注意抓住特定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每小组推选一篇佳作,课外排练,下节课进行创作表演。
语文课的学习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一节课的结束往往又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这第二道题的布置是为下节课做准备的。意图通过学生想象创作,模拟表演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今后职业生涯当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我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按以下这四个步骤来进行的
首先是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模拟表演的盲目性的随意性,所以我认为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主要是从这样几方面来入手:
向学生明确本课情剧情表演的任务 ,让学生的在我博客里浏览什么是情景剧表演及视频然后确定分组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组推选两位选手,一位扮演男青年,一位扮演静女。由主持人导入,评委组进行加分制。
设计意图:《诗经》中的诗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所以我设计改编诗歌这一环节,既轻松地巩固了“读、译、析、赏”的所有教学任务,又训练了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进行再创作的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第六个活动,活动主题为“穿越时空演静女”
(2)、模拟练习,互动提高
首先由主持人引入,宣布活动开始。主诗人请第一组表演青年与静女的同学上台进行表演。参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为本小组在台上同学随时提供帮助 。评委组和其他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准备及时点评。
评出优胜小组之后请学生观看这组的表演视频并进行点评。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朦胧的情感体验,也乐于展现自我。但主动学习能力差,通过此环节激发保护学习兴趣,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培养了表达创作的能力。整个过程,我将始终以“我参与,我精彩”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评比加分制,评选课堂之星和优胜小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3)、实施总结,点评促成
这一个阶段,我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思,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首先请同学谈一下参加活动的体会。也可以就某位同学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及一些感性的建议。二是评1、从表演的层面来谈学生表现的得失。2、从表演与诗歌结合的层面,来谈学生的理解,以及情景对话的优劣。3、就学生点评的层面,教师再进行点评 。三是奖,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评委组回收评分表,按照评委组的分占百分之四十,小组打分占百分之六十的比例来计分数,算出成绩。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获奖情况。
(4)、布置作业
1、用你最精彩的语言改编诗歌,形成文字材料,写作文本上。
2、查找资料,制作一张《诗经》资料卡,并给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作品
8、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 信息等多方面能力。
以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前就对课堂充满期待
忽略了对具体字眼揣摩与探究
调动学生积极性稍有欠缺
示范与练习的结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