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饰太平fěn shì tài píng
成语解释:粉饰:涂饰表面。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掩饰成太平的景象。
成语出处:宋·苏轼《再上皇帝书》:“岂有别生义理,曲加粉饰而能欺天下哉。”
例 句:有着粉饰太平的职责的人们是可原谅的,因为他们也有理由麻木。(闻一多《可怕的冷静》)
搽脂抹粉chá zhī mǒ fěn
成语解释:指化妆打扮。今亦用于形容掩饰、遮盖。
成语出处:明·孙仁儒《东郭记·妾妇之道》:“喜值青年,全然未须,何妨巾帼罗儒,搽脂抹粉媚如狐。”
此地无银三百两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成语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成语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故作高深gù zuò gāo shēn
成语解释: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讳疾忌医huì jí jì yī
成语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例 句: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的。
赤膊上阵chì bó shàng zhèn
成语解释: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例 句:他终于赤膊上阵,亲自出马了。
拒谏饰非jù jiàn shì fēi
成语解释: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成语出处:《荀子·成相》:“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空城计kōng chéng jì
成语解释: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文过饰非wén guò shì fēi
成语解释: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成语出处:《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文。”《庄子·盗跖》:“辩足以饰非。”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例 句:其实错了就老实自己承认,倒是精神安泰的事情;文过饰非是最苦痛的勾当。(邹韬奋《论文、杂感、随笔·硬吞香蕉皮》)
闻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
成语解释: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游辞巧饰yóu cí qiǎo shì
成语解释: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成语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不露锋芒bù lù fēng máng
成语解释: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成语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