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
成语解释: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成语出处:《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晋·葛洪《神仙记·王远》:“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
例 句: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不不可名状。(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恶语伤人è yǔ shāng rén
成语解释: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洪州法昌倚遇禅师》:“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插科打诨chā kē dǎ hùn
成语解释: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成语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例 句:事情出了岔子的时候,插科打诨,轻松的把责任卸在别人头上。(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
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成语解释: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成语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发聋振聩fā ló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 句: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妙不可言miào bù kě yán
成语解释: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成语出处: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例 句:公子侧会其意,一吸而尽,觉甘香快嗓,妙不可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发蒙振聩fā mé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例 句: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蒙振聩。(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
迷魂汤mí hún tāng
成语解释: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微言大义wēi yán dà yì
成语解释: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成语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例 句: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风言醋语fēng yán cù yǔ
成语解释: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成语出处:汉·焦赣《易林》:“华言风语,乱相诳误。”
例 句:阿福尚在那里寻瑕索瘢,风言醋语,所以连通信的人都没有,只好肚里叫苦罢了。(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七回)
简截了当jiǎn jié liǎo dàng
成语解释:指语言、文字简明,清楚,直截了当。
例 句:描写差不多没有,偶然有,也只就那农村生活里取喻,简截了当。(朱自清《论通俗化》)
深入浅出shēn rù qiǎn chū
成语解释: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例 句:这篇文章写得深入浅出,使人爱看、易懂。
恶语相加è yǔ xiāng jiā
成语解释: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例 句: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动辄恶语相加,痛施体罚。(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
妙趣横生miào qù héng shēng
成语解释: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
目送手挥mù sòng shǒu huī
成语解释: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弟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片言只语piàn yán zhǐ yǔ
成语解释: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成语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例 句:他的信每次总是片言只语,从不多写。
辞严义正cí yán yì zhèng
成语解释: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成语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例 句:所不同的,只是他总有一面辞严义正的军旗,还有一条尤其义正辞言的逃路。(鲁迅《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
手挥目送shǒu huī mù sòng
成语解释: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成语出处:三国魏·稽康《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发人深思fā rén shēn sī
成语解释: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柳花词三进首(其二)》:“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cù
成语解释:象吃醋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成语出处:《楞严经》卷八:“当横陈时,味同嚼醋。”
例 句: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意在言外yì zài yán wài
成语解释: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成语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例 句:无奈红蕖意在言外,总要侍奉祖父百年后方肯远离。任凭若劝,执意不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
寓意深长yù yì shēn cháng
成语解释: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成语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成语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掷地有声zhì dì yǒu shēng
成语解释: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成语出处:《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冷嘲热讽lěng cháo rè fěng
成语解释: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例 句:见了老徐,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儿。(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一六回)
不堪言状bù kān yán zhuàng
成语解释: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例 句:做官的未必都是那一班人,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几时,官场上面的举动,竟有不堪言状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