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4篇)

【www.stokuaidi.com--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两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目的上有着很强的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不同,究竟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合集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从以往的小学教育渗透到了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实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为教师走出教学困境提供了助力,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更加倾向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体验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确定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师生双边和谐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往基础之上的,关键在于这种双边交往关系是否科学、和谐、合理。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归于独断、专制,这种教学模式让师生双边关系不断产生裂痕。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主张建立平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体验。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用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学生完全无法做到感同身受,难以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从而使得在脱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未能获得充分保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觉、领悟学习的过程,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在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出了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在资料搜集中体验课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需要的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中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很多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备体验性特点的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同行蓝天下》为例,教材中主要讲述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甚少,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搜集、身边人诉说、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等方式,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有了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深度体验奠定基础。

  在直观展示中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现形式,能够从具象化的视觉刺激中加深学习体验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常用辅助工具,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搜集到的教学资源。音频与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例如,在“温暖的家”单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讲节约”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种行为属于“节约”、哪种行为属于“不节约”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前后两个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异,在对比观察中,联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从而对勤俭节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增加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行为以及生活环境中深化思想与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生成。例如,在《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假期生活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以及被帮助者的角色转换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若是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中,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會中获得更加切实的体验。例如,在《家乡变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人们口中的“家乡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推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希望教师予以重视。

第2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的指向渐渐回归学生主体。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我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选取其中三个,来谈一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些许积极作用。

  利用乡土素材,培养人文底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文底蕴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人文底蕴是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素养,能为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乡土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跟学生更为贴近的乡土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所在地域内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讲《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等。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在课堂展示环节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组用手抄报展示了实业家张謇、针神沈寿、书画篆刻大师王个簃、一代名医陈实功等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有的组展示了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扎染的蓝印花布作品;有的组讲述了小时候听僮子戏的有趣经历。

  利用乡土素材,不仅让学生留有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亦能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素材、课中展示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创设情景,强化会学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制造让他们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会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学习新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该视频的编导、演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担任,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视频内容主要呈现的是两名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主动跑办公室向老师提问疑难问题,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拓展训练;而另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抄袭作业,课上打瞌睡,课间与其他班的学生追逐打闹,放学后作业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网络游戏,直至深夜。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后,部分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明显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

  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讲,进而强化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担当素养。

  例如,在讲《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为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开学前的暑假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当笔者让学生谈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以及感悟时,常听到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家教家风馆,表示要争做爱国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有的学生参加了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要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有的学生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表示自己要成为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等。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素材便可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自行感知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9(8):180.

  [3]许晓杰.聚焦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5-76.

第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教学

  摘要:在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弊端,那就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造成学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其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作者旨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开放性导课,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形式四方面着手,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注重导课的开放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社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1、音乐渲染。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劳动光荣》一课,教师可播放《劳动光荣》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并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教师可顺势揭示课题。

  2、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操作法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操作中,很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趣味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电教媒体、讲述故事、实物演示、小品表演、猜测谜语等,如果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

  1、教材内容向生活开放

  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活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因此我本着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近社会的思想进行教学。

  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社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笔者认为教者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和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坦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台上台下"式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妨改为"茶馆式",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也可改成组与组竞赛的"对垒"式。

  2、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茶馆式"教学模式就为人人参与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四、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

  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进行评价是品社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评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特别是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测试效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我在评价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改革,通过尝试"开放性"的品德评价机制,明显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1、调整评价目标

  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

  2、充实评价内容

  在思品活动中,评价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掌握,侧重于"再认、再现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能力侧重于合作能力及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评价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正确与否侧重于平时活动中的态度、真实表现及是否关注社会。

  3、尝试开放性品德成绩测试

  所谓"开放性"是相对于闭卷测试或开卷测试而言的,即测试内容、测试时间、测试地点都开放。它无须教师或其他人员监考,不要求学生在教室或统一地点答题,测试时间长达一天。一天内若因调查、了解或实践活动影响了答题,时间还可延长,直到做完为止。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性,必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化,从而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育人教育。当然,开放的内涵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地去探索。

第4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延伸阅读
 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於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东观汉记?邓禹传》:“﹝邓禹﹞笃於经书,教学子孙。”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徐学庵教学处。”李广田《序》:“二十年来,我一直从
2024-02-23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锦集11篇),欢迎品鉴!
2023-11-21
《高三》是周浩执导的纪录电影,于2005年11月在中国上映。该片记录了一群十八、九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班主任如何走过“高三”这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法讲解教案宾语补足语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1-20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质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9-26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9-26
论文,古典文学中意为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现多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七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9-22
 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於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东观汉记?邓禹传》:“﹝邓禹﹞笃於经书,教学子孙。”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徐学庵教学处。”李广田《序》:“二十年来,我一直从
2023-07-31
法治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2023-07-24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动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教学论文1000字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07-22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07-19
  • 推荐访问